教育是发展之基、民生之要。近年来,惠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教育摆在民生事业的优先位置,以 “百千万工程” 教育行动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为重要抓手,持续加大投入,聚焦 “补短板、强弱项” 精准发力。从新增优质学位破解 “入学难”,到强化师资队伍激活 “教育力”,从深化改革释放 “新活力”,到凝聚社会合力共筑 “教育梦”,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全县教育事业从 “有学上” 向 “上好学” 跨越,为惠来 “争创全国经济百强县、当好区域发展典型” 注入了强劲的教育动能。如今,城乡间奖教奖学的氛围愈发浓厚,校园建设的热潮持续升温,师生奋进的身影跃动讲台,惠来教育正以蓬勃姿态书写着民生事业的崭新篇章。
孩子们在幼儿园操场上欢乐地蹦跳。
扩量提质:优质学位供给持续加码,破解 “入学难” 民生痛点
“以前镇上幼儿园学位紧张,孩子入园要托关系,现在家门口就有公办园,师资好、环境优,我们太省心了!” 惠来县华湖镇一位家长的感慨,道出了当地群众对教育变化的真切感受。近年来,惠来县紧扣群众 “上好学校” 的期盼,以学位建设为突破口,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 “入学难” 成为历史。
数据显示,2022 至 2024 年,惠来县累计新增优质学位超 1.5 万个;2025 年启动的 15 个学位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再增学位 1.13 万个,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及职业教育全学段。
在高中教育领域,总投资 13.9 亿元的惠来县第三中学已开工建设,首期计划新增高中学位 5000 个,拟于 2027 年招生,建成后将成为全县高中教育的 “新高地”;社会力量捐资 5500 万元扩建的葵潭中学已投入使用,新增高中学位 3000 个,有效缓解了县域内高中学位紧张的压力。
总投资13.9亿元的惠来县第三中学已开工建设。
学前教育方面,2025 年秋季学期,全县新增 7 所公办幼儿园,带来 1870 个优质学前教育学位,让更多幼儿享受到普惠、优质的启蒙教育。
碧桂园幼儿草坪连着跑道,绿植遍布,整体干净整洁
针对乡镇教育薄弱环节,惠来县两年来累计投入 1.49 亿元改善乡镇 “三所学校”(一镇一中心幼儿园、一中心小学、一所公办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计划 2025 年底全面完成建设。届时,乡镇中心学校 “联城带村” 功能将全面强化,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城区同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为填补职业教育空白,计划投资 6 亿元的惠来一翔职校已进入征地等前期准备阶段,拟于 2027 年招生。该校将聚焦当地产业需求,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惠来产业发展提供 “人才引擎”。
强师赋能:师资队伍建设纵深推进,筑牢 “教育强” 人才根基
“县委、县政府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纵深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增加优质学位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市政协副主席、惠来县委书记魏洁林在今年大学新生入学欢送仪式上的发言,道出了当地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近年来,惠来县以 “强师工程” 为核心,从党建引领、人才引进、专业培训到激励机制,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新教师们注视前方宣誓,声音整齐洪亮。
在党建引领方面,惠来县全面完成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新配备党组织书记 16 名、专职副书记 59 名,将党的领导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确保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初心落地生根。
人才引进力度持续加大。2022 年以来,全县新招录教师 1507 名,其中研究生 64 名,有效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以前学校老龄化严重,现在来了不少年轻教师,课堂更有活力了。” 溪西中学一位资深教师说。
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惠来县深入实施 “新强师工程”,依托华南师范大学托管帮扶、省内外高校结对帮扶和东莞全口径帮扶等资源,通过 “走出去、请进来” 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开展培训。近三年来,累计培训校长、教师超 1.2 万人次,选派 158 名骨干教师赴东莞跟岗学习,让教师们在交流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东莞市组团式融入式托管帮扶签约。
激励机制的完善同样关键。惠来县全面落实教师内部岗位等级晋升制度,2024 年以来已有 3571 名教师实现内部等级晋升,人均每月增薪约 300 元。“工资涨了,干劲更足了!” 一位获得晋升的乡村教师说。此外,各镇常态化开展奖教奖学活动:华湖镇 2025 年表彰优秀师生 450 名,发放奖金 35 余万元;侨园镇在第二届表彰大会上,不仅为优秀师生颁奖,还为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 多元激励让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持续迸发。
改革破冰:教育治理效能不断提升,释放 “发展新” 内生动力
“以前教师‘一校定终身’,现在‘县管校聘’让人才流动起来,农村学校也能迎来好老师了。” 惠来县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感受,印证了教育改革带来的变化。近年来,惠来县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教育改革走深走实,通过资源优化、机制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治理效能。
在资源优化方面,惠来县合理撤并小规模学校,2024 年以来共分流撤并 59 所,集中资源办好规模化、标准化学校,避免教育资源浪费。“以前村里的小学只有十几个学生,老师要教多门课,撤并后孩子去镇中心小学上学,师资、设备都更好了。” 侨园镇一位村民说。
“县管校聘” 改革全面落地,全县共聘用中小学教职工 9840 人,打破了教师 “编制固化” 的壁垒,推动优质师资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与此同时,县域优质高中托管帮扶机制让惠来一中等学校共享东莞高级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课程共建、教研联动,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集团化办学是另一项重要改革。惠来县创建 9 个教育集团,覆盖 35 所学校,带动辐射师生约 7.5 万名,让城区优质学校的管理经验、教学资源向农村学校下沉。“我们学校加入教育集团后,每周都有城区名师来送教,学生成绩提高了不少。” 侨园镇一所乡村小学的校长说。
一系列改革举措,让惠来教育逐步摆脱 “粗放式发展” 的瓶颈,迈向 “精细化治理” 的新阶段,为教育高质量发展释放了强劲内生动力。
多方协同:社会力量汇聚教育合力,构建 “共参与” 发展生态
近年来,惠来县积极构建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社会力量助力” 的教育发展生态,凝聚各方力量共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 “人人关心教育、人人支持教育” 成为社会共识。
社会力量捐资扩建的葵潭中学已投入使用。
政府层面,惠来县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各级党委政府主动担当,通过召开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落实奖教奖学政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举措,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是惠来教育发展的鲜明特色。各镇纷纷成立教育促进会,搭建起汇聚爱心的平台。溪西镇教育促进会凝聚社会力量营造尊师重教氛围,侨园镇教育促进会拓宽筹资渠道实施公益项目,东陇镇寄陇教育促进会多年坚持奖教奖学,这些组织成为连接社会与教育的重要纽带,让关心支持教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社会力量反哺家乡教育的情怀深厚绵长。从林辉勇先生为靖海镇资深村学子设立奖学金,到寄陇教育促进会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社会力量们以实际行动助力家乡教育,形成 “奖优助困、助学兴教” 的浓厚氛围。
如今,惠来县通过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社会力量出力,各方协同发力,让奖教奖学成为常态,让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政府、社会、社会力量、村社多方协同,让惠来教育发展的 “朋友圈” 越来越大,汇聚成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立德树人:教育质量与育人成效双提升,彰显 “民生暖” 价值底色
“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努力做能担当、有作为的栋梁之才。” 这份对学生的殷切寄语,正是惠来教育坚守 “立德树人” 初心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惠来县以一系列扎实举措推动教育从 “有学上” 向 “上好学” 跨越,让民生温度浸润每个家庭。
在学业成绩方面,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向好。溪西镇中小学毕业生中,一批学生因成绩优异获表彰;侨园镇在小考、中考、高考中涌现出多名优秀考生,甚至有研究生获表彰,彰显了当地教育培养链条的完整性。
在综合素质培养上,惠来县注重 “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各镇表彰大会中,“优秀园丁奖”“优秀班主任奖” 不仅看教学成绩,更看育人成效;学生表彰除 “成绩优异奖” 外,还设 “优秀学科竞赛奖”,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现在学校不仅抓学习,还开了书法、体育等社团,孩子越来越开朗了。” 一位家长说。
更深远的是,教育正在改变当地的人才结构。魏洁林在多个场合鼓励学生 “不忘回报社会,反哺家乡”,如今已有不少毕业生返乡任教、创业,为惠来 “争创全国经济百强县” 注入本土人才活力。
从城镇到乡村,从校园到社会,惠来教育的每一步发展都紧扣 “民生” 二字。当优质学位越来越多,当教师队伍越来越强,当育人成效越来越实,教育不仅成为惠来群众最满意的民生事业之一,更成为 “争创百强、当好典型” 的核心动能,托举起全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撰稿:林志鹏 詹木鹏
摄影:林志鹏 惠来县教育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