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临近,有星巴克员工自曝被摊派任务,要求垫资卖月饼,徒增经济负担,让中秋节成了中秋“劫”。
据羊城晚报报道,近日,星巴克各地多家门店员工反映,门店摊派月饼销售任务,要求员工垫资销售月饼。有一位大学生兼职员工反映,“被逼着垫了15盒”,金额近3000元,导致生活费紧张。不少全职员工反映,摊派的月饼原价卖不动,不得不低价在二手平台抛售。比如,358元一盒的月饼,在二手平台卖175元,468元的卖248元,“不贴钱卖不出去”。目前,星巴克对此尚无回应。
星巴克将月饼销售风险转嫁给员工的做法,值得商榷。月饼卖不动,要从源头找原因。是产品品质问题?定价问题?包装问题还是宣传不足问题?如果不根据市场反馈从源头改善改进产品,加大宣传力度,用硬性摊派垫资的方式,扩大月饼销量,此种策略不可持续。
尽管有员工坦言,“自己确实有销售目标,但并未被强制要求完成”。然而,“非强制”只是表象。实际情况是,完不成任务的员工,会面临一系列“实质性惩罚”,比如不会被安排可获三倍薪酬的假日班次,或被调往通勤极其不便的门店“支援”,且交通费只报销一半。这种“软强制”手段,实则是将管理压力转化为员工的经济与心理负担,是一种更为隐蔽的侵害员工权益的方式。
员工被迫接受分摊垫资销售任务后,月饼按原价又销售不出去,为了减少损失,不得不在二手平台抛售。二手平台低价抛售月饼,一来员工要贴钱卖,利益受损,二来商家品牌形象受到伤害——大量涌入二手平台的低价月饼,会给消费者留下什么样的品牌观感?同时,因为在二手平台可以买到近五折的星巴克月饼,谁愿意在门店买全价月饼呢?因此,星巴克让员工垫资分销月饼的做法,看起来销量上去了,但品牌自身的价值却在无形中被削弱。
当然也不是不能摊派销售任务给员工,但不能搞摊派垫资,将月饼销售风险转嫁给员工。可以采取有效的激励方式,比如,奖优罚劣,销售多的多得奖励等。
星巴克在咖啡领域深耕多年,是头部咖啡店品牌。品牌扩大经营范围,跨界做月饼,可以理解。但市场不会简单类推,认为咖啡做得好就断定其月饼一定会不错。如果星巴克没有把握做出受市场欢迎的月饼产品,就不应该盲目进入月饼赛道,更不应该用摊派垫资的方式,来为月饼销售兜底。靠员工垫资卖月饼带来的所谓销售业绩,是自欺欺人的销售假象。
目前星巴克官方尚未对此事作出正面回应。期待星巴克有更大担当,能立即停止月饼摊派行为,退还员工垫付的款项,并认真反思产品策略,不要让月饼销售成为员工的沉重负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3/55/15273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