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 外包儿女”业态走红,付费背后的养老之困应被看见
发布时间: 2025-09-15 来源: 红网 作者: 江一柳

  “男子为独居老人当假儿子月入过万,每单服务价格500到2500元不等……”近日,这样一段视频在网络上走红,引发舆论关注。


  媒体进一步采访发现,视频中的团队来自辽宁大连,今年3月由视频中男子阿凯以及他的8位朋友共同组建,起初是“临时保镖”团队,承接接护送以及反家暴委托,后应客户需求开启“外包儿女”服务,服务范围主要包括陪伴空巢老人聊天看病,帮忙买菜做饭,为养老院老人佯装撑腰,处理其与护工以及其他老人之间的矛盾等。这种新颖的业态在引发网友讨论的同时,也让人们不得不思考当下社会中养老方式背后的困境。


  “外包儿女”业态的出现,绝非偶然的猎奇,而是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下的产物,其本质是通过市场化的服务将情感劳动转为可供购买的服务。今天的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指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0%.超过了欧盟总人口(4.504亿)的65%以上,意味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已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这其中有不少空巢、独居老人,他们一方面正面临着“有钱无伴”“有房无家”的困境,亟需精神上的陪伴支撑;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中的大部分在面对移动支付,网络挂号等数字产品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迫切渴求有人能在他们生病等突发状况产生时能有人陪伴左右进行帮助。在这种困境和需求下,“外包儿女”业态的出现,既是市场对需求的敏锐捕捉,将本属于亲情范畴的“情感劳动”转化为可供交易的产品,也是老年人主动寻求外界帮助的一种尝试。


  而从深层次来说,其背后反应的还是我国养老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精神赡养缺位问题。当前,老年人的需求结构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养老服务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当前养老保障体系多聚焦于经济补贴、医疗护理等刚性需求方面,对老人们需要的精神陪伴等软性需求关注不足,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心理关怀等公共服务覆盖不足,导致“外包儿女”成为无奈之下的替代品,这背后是我国在精神赡养方面存在的供给短板。


  “外包儿女”业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养老之路,但它绝对不能替代真正的亲情关系,解决其背后的养老困境也需要跳出市场化代偿的单一思路,从家庭、社会出发共同寻找破局之路。首先应强化家庭成员在赡养中的作用,这可以在很大程度弥补老人在情感方面的缺失。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完善相关支持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家庭作为老年人最为依赖的情感港湾,应承载其应尽的精神赡养义务。除此之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应努力弥补社区养老服务中的情感短板,建立老年社交中心,开展情感陪伴服务,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就一定能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落到实处,从而让老年人无需依赖外包,提高全体老年朋友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外包儿女”的走红,是审视我国养老现状的一面镜子。当付费亲情成为部分老人的选择,我们更需反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是简单的表态、宣示,而是实实在在关系亿万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家庭福祉的国家战略。面对养老之困,有关部门更应该多措并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应对之路。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58/15280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