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罗永浩贾国龙互攻人身:预制菜之争别跑偏了
发布时间: 2025-09-16 来源: 红网 作者: 吴朝豪

  近日,西贝餐饮与罗永浩围绕预制菜的争论闹得沸沸扬扬,几番交锋后,罗永浩一句“西贝的事情告一段落,我要忙正事了”,让不少围观群众以为这场风波终于迎来“休战”转机。


  可平静并未持续多久,9月14日,贾国龙(北京西贝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微信群中的一段发言截图流出,称“我应对方式有错,改”,看似摆出认错姿态,却被网友曝出后半段言论将罗永浩称作“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


  这番矛盾表态瞬间点燃新的冲突,罗永浩在直播中怒批其“不是好坏的问题,肯定是智力有问题”,还在微博直言“这件事我们没法揭过去了”,原本稍缓的风波再度升级,舆论热度不降反升。


  平心而论,这场争论的开场并非全无价值。正因为双方的对峙,“预制菜”才真正走进公共视野。食客开始追问“预制菜究竟指什么”“哪些情况必须明确告知”,有关部门也加快推进预制菜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将“餐饮环节明示预制菜使用”写进了制度规范。


  要知道,此前中央厨房的流程与溯源,一直处在“看得见品牌、看不见工序”的灰色地带,而这次争议恰恰照亮了这些被忽视的监管盲区,为行业透明化带来了转机。在某种程度上,行业需要罗永浩这样的公众人物与企业的直接对话,打破生产黑箱,让食客直观了解餐饮行业的生产模式,深化对食品来源的认知,这本身是一种有价值的公共科普。


  可随着双方情绪不断升温,这场讨论逐渐偏离了正轨。原本该聚焦“预制菜原料是否安全”“生产工艺是否规范”“定价是否匹配成本”“消费者知情权如何保障”的核心议题,慢慢被裹挟进情绪化对抗的泥潭,那些真正关乎行业健康和消费者权益的问题被搁置,本该有的建设性价值也逐渐随之流失。


  公众需要的,是双方的理性“对话”,绝非是情绪化的骂战。把批评者定性为“网络黑社会”,把对手嘲讽为“智力有问题”,看似是省力的回应,实则可能亲手关上了公共讨论的大门。


  对企业而言,这样的表态失了稳重,消解了消费者的信任;对公众人物来说,这般回击丢了分寸,偏离了发声的初衷。当理性的边界被打破,讨论的焦点便会从“行业如何透明”等问题滑向“谁骂得更狠”的娱乐化吃瓜,原本有建设性的议题逐渐被淹没,最终只剩满屏情绪噪声,浪费了难得的公共讨论机会。


  罗永浩作为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应尽可能守住理性表达的底线。与其用攻击性语言激化矛盾,不如用证据说话。把预制菜的包装信息、生产批次、检测报告整理成清晰的证据包,让消费者看得明白。让质疑有具体指向,也让讨论有客观基础。


  同样地,企业不该在口舌之争中虚耗精力,纠结于个人恩怨、逞一时口舌之快。面对当下舆论关注带来的“流量”,企业更应主动承接这份关注度,将讨论焦点转向“预制菜明示规范如何落地”“餐饮信息透明化该如何推进”等更具意义的议题。可以主动发起公开讨论,联合行业内外力量推动标准完善,让锋芒对准问题本身,而非把提出问题的人当成“敌人”,更不应该对其进行人身攻击。


  这场预制菜之争,实则给整个行业出了一道选择题:是继续在骂声里内耗,把难得的公共讨论消耗成口水战,还是顺势推动透明化,让“预制菜明示”成为常态。这都是处在舆论浪尖的双方需要考虑的问题。


  赢下一场嘴仗或许很容易,但到最后谁也算不上真正的赢家。把问题说清楚、把标准列出来、把承诺贴上去,这才是对消费者、对行业,也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回答。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59/15284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