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下合约,他便成了别人的“儿子”。陪聊天、帮办事、去养老院“撑场面”……辽宁一则“男子为丁克老人当假儿子月入过万”的新闻,让“外包儿女”这一新兴职业浮出水面。最初只有9人的服务团队,三个月迅速扩张至上千人,退伍军人和律师甚至成为优先考虑对象。
服务价格从500元到2500元不等,不算天价,却把“扮演子女”做成了一门快速扩张的生意。有人觉得是各取所需的好事,也有人质疑:亲情哪能这么明码标价?
从表面上看,“外包儿女”这类互通有无的商业行为无可厚非。“你刚好需要,而我恰好适合。”丁克老人缺的往往就是 “有人陪聊天、帮办琐事、甚至在养老院替自己撑腰”的情绪价值。而年轻人面临着就业压力,通过陪伴、照料等服务获得收入,也恰好填补了劳动力市场的部分空白。本质上,这就是一种需求互补的关系。
但争议点恰恰在于,亲情能被明码标价吗?不少网友认为这是浓浓的商业化,把人情变了味,戏称“只要钱到位,都是爷爷辈”。更有人担忧,原本的情感互动变成按次计费的服务,这份随时可能终止的“孝道”是否真的能尽全?团队将“帮老人应对养老院差别对待”作为宣传点,看似为老人撑腰,实则也暴露了养老服务体系中“看人下菜碟”的困境:老人需要靠“花钱雇子女”来获得公平对待,这与其说是服务的进步,不如说是对现有的养老保障漏洞的无奈妥协。
任何新兴职业的出现都源于社会市场的基本需求。目前随着生育率降低,传统的“养儿防老”无法覆盖所有群体,丁克群体不可避免地需要为未来的养老生活未雨绸缪。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份花出去的钱也是老人为被善待买一份心安。当社会无法为丁克老人提供足够安全稳定的养老环境,他们只能自发地为自己买一份“亲情”的保险。对现实人性的考量,也让“外包儿女”超越了单纯的陪伴服务,成为老人对抗养老不确定性的保障工具。
“外包儿女”本质上是社会结构变化对传统价值伦理的冲击。它之所以能引起哗然,说到底还是将传统孝道和纯粹的金钱挂上了钩。在大家的固有认知里,儿女对父母的好,源于血脉与养育之恩,哪能是花钱雇人来做的?但反过来想,只是为自己洗脚做饭的换了个角色而已。而且比起养育一个子女所需的数十年时间、数百万成本,每月千元级别的服务费用,对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丁克老人而言,甚至算得上是个性价比之选。
而且比起养老院一对多的照料模式,外包儿女点对点的服务对接是一种进步。只有把老人服务好,才能拿到每个月的工资,服务质量和收入直接挂钩,省去了中间众多环节。服务方若想获得稳定的收入,就需要在照料和陪伴上下功夫。老人在这种精心照顾下,身体舒服、心情好,双方不失为一种合作共赢。
但“外包儿女”的关键在于:谁能把“儿女”这个角色扮演好。行业发展变幻莫测,缺乏行之有效的规范。仅以职业背景作为筛选标准,无法保障服务的质量与安全性。要将企图借“扮演子女”骗取老人财产的不良分子排除在外,必须建立一套清晰的职业规范——明确服务边界不涉及财产、留存服务记录、引入第三方评估,是该行业走向规范的必经之路。
更重要的是,行业的风险恰恰提醒我们,“外包儿女”不该只是老人自求多福的选择,更应该成为倒逼社会养老体系完善的信号。如果社区能提供更常态化的老年陪伴服务,如果养老院的监管能更严格、服务能更均等,如果丁克老人的养老需求能被纳入更完善的保障体系,“外包儿女”或许就不会成为一种潜在的刚需。从这个角度看,行业的争议与风险,其实是在为社会养老敲响警钟。它让我们看见,老年群体的需求远不止吃饱穿暖,更有“被关心、被重视、被好好对待”的渴望,而这份渴望,不该只靠商业交易来满足。
对待 “外包儿女”,我们既要警惕风险、推动规范,也要保留一份理解与包容。其背后是丁克老人的养老焦虑,是年轻人的就业需求,也是传统伦理对现代社会运行的适应与调整。真正重要的不是批判“亲情是否能被明码标价”,而是借着这份争议,去完善养老体系,守护老人的晚年生活,让每个老人都能不必依赖“花钱雇儿女”,也能拥有有尊严、有温暖的晚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3/59/15284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