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素养导向下的语文学习设计变革
发布时间: 2025-09-16 来源: 作者: 陈燕玲

  展卷《名师教语文:深度解读与学习设计》的那些日子,我在书里的字里行间听见了语文学习设计变革的惊雷。这部著作,恰如一盏明灯,为我破开了迷雾,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它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教学的重心必须从“教”的设计转向“学”的设计。因此教师应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任务活动的设计者、深度对话的引导者以及学生成长的评价者。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此书的研读体会,以两则亲身实践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在素养导向下实现语文学习设计变革的具体路径。


  一、从“浅层提问”到“任务驱动”


  《名师教语文》提到“反对零散的、追问式的课堂提问,主张设计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统整性的核心任务,使学习具有目的性和情境性”,因此优质的学习设计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驱动性学习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在单元整合时,我发现苏轼的《赤壁赋》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两篇文章,在“如何面对人生逆境”这一永恒问题上形成了深刻对话,是比较阅读的绝佳素材。为让学生深刻理解两位作家面对人生困境的智慧,我在课堂上不再简单提问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等封闭式问题,而是设计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核心任务:让学生扮演“精神分析师”,为苏轼、史铁生绘制“精神突围地图”。


  这一环节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他们兴致盎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文本,圈画关键词句,找出苏轼和史铁生的困境、路径、顿悟、境界,并以创造性方式呈现。最终学生将抽象、内隐的人物心路历程,转化为具象、外显的图形、箭头和文字符号。此刻学生的理解不再是浅层的,而是深入文字深处,他们不仅读懂了文字,更读懂了文字背后那个豁达的苏轼和坚韧的史铁生。


  二、从“塞结论”到“教方法”


  《名师教语文》强调教师要“将解读方法教给学生,而非将结论塞给学生”。因此优质的学习设计应将深度解读的方法,转化为学生可操作、可遵循的学习步骤,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核,让思维过程变得清晰可见。


  我在教学《登泰山记》一文时,学生对桐城派“雅洁”的文风存在疑惑,甚至有学生认为“雅洁”就是“简陋”。针对学生这一误解,我既没有直接否认,也没有空谈“雅洁就是用词精准”的结论,而是设计了“动词解析,三重品鉴”的环节,给学生提供“动词炼字三重分析表”,指导学生通过“替换实验”“文化溯源”“精神投射”三个角度,层层深入理解姚鼐的炼字艺术。


  此环节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解读路径和脚手架,最终他们从动词里窥见了姚鼐的精神境界。此刻的学生,无需教师多言,便自然而然消除了误解,懂得了“雅洁者,意摄万象而字如金”的美学观。


  三、从“只看成果”到“关注过程”


  《名师教语文》指出“学习评价应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思维过程以及进步情况,而不仅仅是依赖最终的考试成绩”。因此优质的学习设计必须是“过程性”的评价活动,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需提供多元化评价的量化表,并时刻观察、倾听,关注学生在讨论、发言、写作过程中的思考及表达,及时捕捉有价值的课堂生成,也为学生探究提供适时的支持,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


  《登泰山记》教学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创作风雪者宣言”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模仿姚鼐“动词—意象—精神”的创作模式,进行现代诗意的书写。这绝非简单的模仿,也没有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文人风骨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创造性转化。因此这一环节,我不再重视答案是否正确,而是更注重学习的生成过程,关注学生在创作时的语言运用、精神体悟、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力求将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课堂时间有限,但教学的探索无涯。这两则教学案例只是一个开始,而非终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核心素养指引下,语文学习设计变革之路虽艰辛,却也充满希望。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角色的转变。未来,我们要努力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以任务驱动学生的探索欲望,以方法指导学生深度学习,以过程评价学生的能力,让语文核心素养在一线教学课堂中落地生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培育出真正热爱语言、善于思考、懂得审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