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全身只有三个手指可以自由活动、植入37枚钢钉以支撑身体的徐立芃进入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就读。学校将能调整的教室都换到一楼,并设计个性化住宿方案,安排他和陪护的爷爷、奶奶住进员工公寓。“我们是第一次录取患有罕见病的学生,已经有了帮扶工作安排,边做边完善。”药学院党委副书记蒋笑燕告诉记者,“他的坚韧,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课。”(9月15日 新华网)
这堂“坚韧之课”,不仅照亮了徐立芃的求学之路,更折射出教育公平的深层进步。教育公平的内涵,从来不是“一刀切”的均等化,而是“各美其美”的包容性。根据《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五条,普通高级中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人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实践,正是对这一法规的生动诠释。从教室调整到公寓改造,从祖孙三代的生活安置到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制定,这些具体举措不是简单的“特殊照顾”,而是基于“平等参与”原则的系统性支持。这种“双向赋能”的模式,让特殊学生不再是“被照顾者”,而成为教育生态的共建者。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明确规定,高校不得因考生残疾拒绝录取。但现实中,部分高校仍存在“隐性门槛”,如以“专业限制”“课程难度”为由婉拒残疾考生。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突破在于,将“不能拒绝”的底线要求转化为“主动适配”的积极行动。这种转变,既需要高校打破“标准化培养”的思维定式,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完善无障碍设施标准、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等配套政策。值得关注的是,该校并未止步于“个案解决”,而是提出“边做边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这种动态优化的态度,正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从更深层看,这一事件折射出社会观念的进步。过去,罕见病患者常被视为“需要同情”的弱者;如今,他们被视为“具有独特价值”的参与者。这种转变,源于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也源于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不是筛选“合格者”,而是培养“完整的人”。徐立芃以三根手指书写人生,用37枚钢钉支撑梦想,其背后是无数罕见病患者的共同期待:他们渴望的不是“特殊对待”,而是“平等机会”。这种期待,正是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层动力。
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实践已提供重要启示:真正的教育温度,不是制造“温室”,而是搭建“阶梯”;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激活潜能。当高校开始主动适配特殊学生的需求,当社会开始欣赏“不完美”的价值,教育才能真正成为“通往平等的重要阶梯”。
教育的温度,在于对每个生命的郑重回应。徐立芃的入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提醒我们:教育的进步,不仅需要政策的完善,更需要心灵的觉醒。当更多高校愿意为“少数”调整“多数”规则,当更多教师愿意为“特殊”付出“额外”努力,我们离“有教无类”的理想才会更近一步。这,正是教育温度的真谛,也是社会进步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