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筑好幸福路上铺路石
发布时间: 2025-09-18 来源: 作者: 阿 龙

  从防溺水巡防员的喇叭声到义诊现场的听诊器,从白血病患儿的救助款到乡村课堂的普法情景剧,共青团榕城区委员会用实践诠释了“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深刻内涵。


  针对45处重点水域的“竹仔鱼”防溺水项目,48名专职安全员与蓝天救援队形成“人防+技防”双保险;20所学校的“青守护”计划将心理健康、法治教育、安全防护打包配送;557户困难家庭的探访实现精准帮扶。这种“靶向治疗”式服务,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确保帮扶“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当5万元救助金精确流向白血病少年家庭,当129份药品处方对应具体病患需求,民生服务便从粗放式供给升级为精细化治理。


  年轻人是最懂年轻人的,年轻人也是最会服务年轻人的。团榕城区委巧妙运用这种“同龄人效应”:12355平台的“向阳成长宣讲团”由专业社工、心理咨询师、律师和青年志愿者构成,用情景剧演绎反校园欺凌;送医下乡活动动员揭阳籍青年医生返乡服务,乡音问诊拉近医患距离;防溺水巡防中,大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教学。这种“青春服务青春”的模式,既解决了传统行政手段亲和力不足的问题,又为青年提供了实践舞台。这也印证了“服务他人就是成长自己”的良性循环。


  从临时性救助到可持续帮扶,团榕城区委展现出超出年龄段的治理智慧。防溺水项目引入中交四航等企业建立资金池,助学计划与本地企业签订人才储备协议,送医下乡活动促成三甲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结对共建。这种“输血+造血”的思维,使12万元助学金不仅解决入学难题,更成为人才回流的纽带;48.2万元防溺水捐款不仅购买设备,更培育了全民参与的安全文化。


  站在“百千万工程”的攻坚节点回望,榕城青年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民生服务的温度,往往藏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里。当团干部为乳腺癌患者递上救助金时,当志愿者背着药箱走进残障老人家中时,他们丈量的不仅是服务距离,更是党心民心的贴近程度。这种“小切口、大纵深”的工作方法,恰是新时代青年工作的破题密钥——用青春脚步丈量民情,以专业能力破解民忧,让每件“小实事”都成为通往“大幸福”的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