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市大南山中学打造“行走的红色课堂”,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资料图片
在粤东巍峨的大南山麓,曾燃烧过燎原的革命星火。这片土地上,邓宝珍等英烈用热血书写了“宝躯征万里,珍迹传千秋”的壮丽史诗。如今,普宁市大南山中学深挖本土红色富矿,将革命传统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以课程为基、活动为桥、环境为媒,让红色文化浸润校园每个角落,培育新时代“有爱心、有目标、有素养”的红色传人。
课程夯基:红色基因植根育人沃土
课堂是思想启蒙的源头活水。普宁市大南山中学紧扣课程标准,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教学,构建起坚实的“红色课程链”。
为让红色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中,大南山中学积极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红色文化与学科教学”专题教研,挖掘不同学科中蕴含的红色元素,实现红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同频共振”。比如,该校语文课堂以革命文学作品为切入点,在带领学生领略文字之美的同时,更通过播放历史影像和讲述背后的革命故事,让学生感受共产党员的爱国情怀。历史课堂则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为主线,引入当地红色资源——邓宝珍革命烈士陵园、大南山革命斗争历史展览馆等珍贵文物与史料,引领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先烈们面对强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书本上的英雄事迹,通过本土红色资源的活化运用,化作了一座座可感可悟的精神灯塔,照亮学生的认知之路。特别是,在主题班会上,该校立足大南山独特的红色资源,开设“红色文化”专题班会。班会课程内容既涵盖全国性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经典红色人物事迹,也聚焦本地的革命故事,让学生在了解“远方的红色历史”的同时,更能触摸“身边的红色记忆”,增强对红色文化的亲近感与认同感。该校还开发了“红色文化+艺术”“红色文化+科技”等跨界拓展课程,如美术课的“红色主题绘画创作”、音乐课的“革命歌曲传唱”等让学生以多元方式解读红色文化,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活动铸魂:躬行践履淬炼红色初心
如果说课堂是认知的起点,那么生动的实践活动则是深化理解、锤炼信仰的桥梁。大南山中学精心设计活动,形成“月月有主题、节节有活动”的红色实践格局,让红色教育在实践中“活”起来、深下去。
据了解,每年清明节,师生徒步前往陂沟村邓宝珍烈士墓祭扫,已成为大南山中学每年的庄严仪式。祭扫期间,师生列队肃立,默哀鞠躬,敬献花圈,在肃穆的氛围中聆听 “宝躯征万里”的壮烈史诗,重温入队誓词,感悟先烈牺牲精神。此外,“七一”前后,该校举办“童心向党”系列活动,包括“党在我心中”演讲比赛、“红色经典诵读会”“我向党旗敬个礼”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表达对党的热爱与崇敬:“国庆”期间,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制作“祖国发展手抄报”、观看国庆阅兵视频、传唱爱国歌曲,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为让学校的红色教育更具实践性与体验感,该校还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平台,与当地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打造“行走的红色课堂”。据了解,该校每学期带领学生走大南山革命斗争历史展览馆,学生通过参观展览馆、聆听老党员讲述革命故事、参与“模拟红军行军”等体验活动,切身感受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定信念,让红色教育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体验”。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深刻理解了“青山埋忠骨,吾辈当自强”的千钧重量,更铸就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环境化人:无声浸润传承革命薪火
当活动的激情沉淀,红色文化的熏陶便转化为校园里无处不在的无声滋养。大南山中学匠心营造环境,让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成为育人的阵地。
漫步校园,走廊墙壁悬挂着大南山英烈的肖像及事迹简介,无声诉说着不朽的功勋;广播站定期播放的革命故事,让英雄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班级设立的“红色图书角”,《红岩》《红星照耀中国》等红色书籍等书籍触手可及,让英雄的形象与精神融入日常阅读。这些精心布置的空间,使红色文化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学生身边可亲可学的榜样。该校校长郑远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拓展红色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学校借力外部优质资源,与《源流》杂志小记者站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起‘红色文化传播与实践’的新平台,让更多学生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红色文化的‘小小传播者’与‘坚定实践者’。”他表示,接下来,学校还将继续深化红色教育实践,不断创新红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优化教育路径、拓展实践平台,让红色基因在校园中代代相传,让红色精神成为学生成长的强大动力。
从课堂的系统渗透到实践活动的深刻淬炼,再到校园环境的无声浸润,大南山中学巧妙编织了一张立体化、全方位的红色文化育人网络。这片曾见证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土地,正以教育之名,将历史的星火精心淬炼,化作照亮莘莘学子未来征途的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