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封面新闻报道,近日,有游客发帖称,在青海一酒店入住时,疑似喝到一瓶矿泉水瓶装的不明化学液体,导致喉咙灼伤。医院门诊病历显示,其咽部黏膜充血,被诊断为消化道化学伤。涉事酒店回应,不清楚液体来源,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并对液体进行取样送检。检测结果推测是洗涤剂。工作人员表示,已对酒店的所有洗涤用品进行扣验,做同质性检测,进一步调查该液体来源。
类似情况在其他地方也发生过。今年8月,有游客带孩子到西安旅游,入住某连锁酒店喝到咸味瓶装水,随后向派出所报案。所幸孩子经医院检查后身体无大碍。
酒店来路不明的“问题水”,到底是谁的责任,不经过有关部门的调查核实,确实说不清楚。网络上关于“酒店房间里的矿泉水最好别喝”的提示也比比皆是。酒店房间是具有私密性的独立空间。一瓶矿泉水从被放置到被饮用,中间经历了什么,这几乎是一个“罗生门”。
问题水的出现,可能源于上一位或现住顾客的恶意调换,也可能源于酒店工作人员未对瓶装水进行更换或者仔细检查。当然也存在其他可能,比如酒店内部管理混乱,存在布草间工作人员误将灌入清洁剂的矿泉水瓶放入房间的可能。但无论何种情况,其根本原因是酒店对客房内物品的流转存在监管漏洞。而一旦发生饮用水安全纠纷,“问题水”到底是顾客调换还是酒店误放,很难说清,双方会陷入难以取证的困境。
破解酒店房间饮用水安全困境,主动权还是在酒店手里。一方面,酒店要严格执行布草规定,坚决做到一客一换,房间内的免费饮用水即便未开封,也需随客房清洁每日更新。这既是对顾客负责,也是对自身负责。因为一旦发生纠纷,在无法厘清责任的情况下,酒店往往是被索赔的角色。如果酒店坚持做到了一客一换、每日更新,面对“问题水”纠纷,酒店就有底气积极配合调查,还原真相,维护权益。
另一方面,酒店行业可以在瓶装水上推行“安全封装”。最简单的办法是采用一次性易碎胶贴封口,只要瓶盖被拧动,封贴就会碎裂,且无法完好复原。这种措施成本不高,却能大大提升瓶装水被调换的难度,同时也易于发现是否被人动过手脚。此外,可以引入二维码溯源系统,客人扫码即可知晓这瓶水的配送和应更换日期,实现透明化管理。
最关键的是,酒店要压实安全管理责任,将客房内所有物品的安全纳入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要靠严格的制度而不仅仅是靠工作人员的良心,通过对每一天、每一间客房、每一个细节毫不妥协的坚守,来筑牢酒店安全防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67/1530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