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3×8还是8×3”,一道数学题背后的教育思辨
发布时间: 2025-09-23 来源: 红网 作者: 王戴玥

  近日,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在网络上掀起波澜。题目很简单:“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孩子写下“3×8”,却被老师判错,要求必须写作“8×3”。这道看似简单的乘法题,却在家长群、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讨论。


  表面上,这是一场关于乘法顺序的争论;深层次看,它折射出当下教育理念的碰撞与思辨。


  支持严格按“每份数×份数”顺序书写的教育工作者认为,乘法的学习不仅是掌握计算技能,更是理解其背后的数学意义。在初学阶段,强调“8×3”代表“3个8”,而不是“8个3”,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乘法模型,理解“相同加数的加法”这一本质概念。2025年秋季教材特别强调“掌握算理”,这反映了当前数学教学正在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不再满足于学生“算对”,更要求他们“理解为什么这样算”。


  这种转变实则回应了长期以来“中国学生善于计算但弱于理解”的批评。通过强化算理教学,教育者希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不仅仅是计算能力。正如福州数学名师卢声怡所言:“作为老师更希望的是,当学生写下算式时,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个数字在问题中代表的含义。”这种理念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一脉相承。


  然而,家长们的困惑也不无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乘法的交换律使得“3×8”与“8×3”的结果完全相同。这种严格的规定是否过于教条?是否会扼杀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有家长直言:“明明结果是一样的,顺序有这么重要吗?”这种质疑背后,体现的是对教育实用性的关注——数学最终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于强调形式是否本末倒置?


  这场争论令人联想到数学教育史上著名的“新数运动”。上世纪中叶,美国为应对苏联科技竞争,过度强调抽象理论因而忽视基础运算能力和教师适应性,最终结果惨遭失败。历史提醒我们,在强调数学严谨性的同时,也需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在数学启蒙阶段,如何在“规范性”与“直观性”之间取得平衡,是对教育智慧的考验。


  或许,我们需要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乘法顺序的重要性因学习阶段而异:在初学阶段,强调顺序有助于概念建立;当学生熟练掌握后,则应更注重灵活运用。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在孩子刚学习乘法的意义时,之所以只给出了一种算式,即相同加数在前,相同加数的个数在后,为的是和情境更对应,方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但是,学会了后面的要求就没有这么严格了。”


  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而是启发思考、培养思维。无论是“3×8”还是“8×3”,都不应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而应成为引导他们进入数学世界的桥梁。当我们能够既尊重数学的严谨性,又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才能在规范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数学教育真正成为启迪智慧、培养思维的过程。


  这道小小的数学题,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教育的不同期待与理解。它的意义远超出数学本身,引发我们对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的深入思考。在教育与学习的漫长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的对话与理解,更少的对立与指责,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既严谨又开放的学习环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66/15301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