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行,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分法”进行分类等概念逐渐进入广大市民日常生活。然而,政策落地的效果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一些垃圾分类箱中依旧混杂着错误投放的垃圾,清运人员不得不进行二次分拣。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过期食品,而一些居民会误以为连同其包装物一起丢入厨余垃圾桶是正确的处理方式。然而,事实上,过期的食品应归类为厨余垃圾,而包装袋则属于其他垃圾。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政府、居民、企业、社区等方方面面,在推进过程中,各个城市都结合本地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垃圾分类准确性不够高等共性难题,成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壁垒”。
垃圾分类标准较为复杂,对一些居民来说,准确区分各类垃圾并非易事。而不同城市的分类标准可能存在差异,这也增加了居民学习和执行的难度。譬如大棒骨属于其他垃圾,而鸡骨、鱼骨却属于厨余垃圾,这种同样是从厨房里产生,看似相同却属于不同类别的生活垃圾较难区分。但只要掌握了核心标准,便可有效提升准确率——可回收物适宜二次加工且保持清洁无污染(如报纸、旧书本、塑料瓶),卫生纸、一次性水杯等因材质或污染问题不可回收;厨余垃圾含有机质且易腐烂(如剩菜、果皮),大棒骨、榴莲壳等因质地坚硬或韧性不属于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含重金属或有害物质(如电池、药品),普通干电池(如7号、5号电池)不属于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是除上述三类外的日常废弃物(如打火机、笔等复合型产品)。
垃圾分类并非只是“扔垃圾的小事”,而是现代城市治理中公民共同参与的重要环节。提升投放准确率,既是对公共政策的响应,更是公民环境责任意识的体现。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投放行为与垃圾减量、资源循环、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时,才能真正从“要我分”转变为“我要分”。
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提高居民投放准确率是关键一役。这不仅需要政府与社区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和更科学的引导,也需要每位居民从自身做起,认真学习、耐心实践。唯有如此,垃圾分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