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南植物园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假期“青少年现代攀树”独立营活动预告,课程中“掏鸟蛋”体验环节引发全网热议。尽管园方在活动说明中强调使用的并非真实的鸟巢与鸟蛋,而是“习得技能认知世界”的童年体验项目,但仍被网友质疑传递错误生态观念。
9月22日,相关活动推文已删除,华南植物园工作人员回应称因争议过大已取消该课程,后续将推出更适合儿童的活动。这背后是公众对自然教育本质的追问: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与自然相处?
争议的焦点,围绕商业噱头与教育本质的错位。在研学持续升温的背景下,自然教育成为各类机构争抢的“香饽饽”。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此后,全国范围内围绕研学旅行设置的自然教育机构不断涌现。2023年全国自然教育机构共有21556家,而在2016年我国自然教育机构仅有286家。
市场扩张的同时,不少从业者却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许多机构直接照搬旧有课程框架,既未邀请生态专家参与设计,也未从“是否破坏自然平衡”的角度把关,更无视生态伦理底线,让“自然教育”沦为没有生态内核的商业表演。这种舍本逐末的操作,不仅无法传递正确的自然观,反而可能让孩子误以为“干预自然”是合理行为,与自然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争议背后,是自然教育理念的代际转型尚未完成。过去,我们或许将“亲手接触”视为激发自然兴趣的捷径,但现代自然教育早已明确:对生命系统的整体敬畏才是核心。“掏鸟蛋”与随意摘花本质相同,都是对自然生命的粗暴干预,公众反应的强弱差异,恰恰说明社会对“如何与自然正确相处”远未达成共识。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念早已强调,教育应遵循自然天性,而非以成人的意志干预。真正的自然教育,从不依赖人为制造的刺激体验,而是引导孩子通过观察理解生命;用望远镜追踪鸟巢的繁衍轨迹,而非攀爬掏取;用画笔记录花草的生长周期,而非随意采摘;用科学实验解读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而非追求碎片化的感官刺激。这种“不打扰”的教育范式,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生命意识,培养其生命责任感。
华南植物园紧急取消课程的决定,是对舆论的及时回应,更应成为整个行业的反思契机。对自然教育机构而言,应建立以生态伦理为核心的课程审核机制,邀请生态学家、教育专家共同参与设计;对监管部门,需尽快明确行业标准,划定法律底线与伦理红线,填补规范空白;对家长和公众,则应建立理性认知,自然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新奇体验,而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万物和谐共生。
当我们不再把自然当作“体验工具”,而是视为“教育范本”,当“不打扰”成为自然教育的通用准则,这样的教育才能赋予孩子真正的生态智慧。毕竟,让下一代学会敬畏生命、守护自然,才是自然教育最珍贵的成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67/15304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