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反映教师不愿当班主任的留言出现在红网问政湖南栏目。留言者是湖南省嘉禾县城内的一名小学老师,她直言当下很多老师都不愿承担班主任工作,因为这严重打乱了教师的正常生活。
这则留言并非个例,在多地教师交流平台上,类似“不愿当班主任”的心声十分常见,部分县域学校甚至已出现行政人员或学科教师轮流兼任班主任的情况,可见班主任岗位遇冷已成为普遍现象。这背后,并非教师缺乏责任意识,而是班主任岗位长期面临的责任无限化、权益模糊化、压力过载化困境,正在不断消解教师的职业热情。
班主任岗位遇冷的核心症结,在于职责边界的持续扩张。传统认知中,班主任的核心工作是班级管理与学生思想引导,但如今其职责已延伸至教育、安全、行政、家校沟通等多个领域,且缺乏清晰界定。不少班主任的日常里,除了完成教学任务,每月还要组织各类宣传活动,每周需提交多份学生相关台账与沟通记录,有时还要协助统计与教育无关的信息。这些额外任务占据了大量工作时间。更棘手的是,学生安全责任被无限放大——从校园内的小摩擦,到校外的出行安全问题,甚至家长之间的矛盾,最终都可能指向班主任,这种“出问题先找班主任”的惯性,让不少教师心生畏惧。
权益与责任的严重失衡,进一步加剧了岗位吸引力不足。当前多数地区班主任津贴标准偏低,部分农村学校的津贴更是难以匹配额外承担的工作量,两者之间的落差明显。更关键的是,晋升通道中班主任工作的价值未被充分认可,其经历在职称评定中的分量,不及教学成果、论文发表等评审指标。与之相对的是风险的高度集中。此前有案例显示,学生在校外与同学发生冲突,家长以“班主任未及时干预”为由投诉,最终学校对班主任进行通报批评。这种“高风险、低回报”的现状,让不少教师在权衡后选择回避:与其耗在班主任岗位上,不如专注学科教学,既能减轻压力,也能更稳妥地推进职业发展。
长期高压下的职业倦怠,更是将教师推向“避坑”选择。相比普通教师,班主任群体的焦虑、失眠问题更为突出,不少人都有过辞职或转岗的念头。比如,学生成绩下滑,会被家长指责“管理不到位”;学生之间闹矛盾,双方家长都要求“给说法”;甚至学生周末在家的日常问题,家长也会发来消息希望老师介入。这种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多重期待,让班主任成了“全能责任人”——既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又要当家长的协调员,还要成学校的执行者,多重角色压力叠加,职业热情渐渐被消磨殆尽。
解决班主任岗位遇冷问题,不能仅靠道德呼吁,更需从制度层面破解困境。首先要明确职责边界,学校应剥离班主任不必要的行政任务,将宣传、统计等工作归位给对应职能部门,让班主任回归“班级管理+学生引导”的核心职责。其次要优化权益保障,适当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同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加重班主任工作经历的权重,让“多劳多得”真正落到实处。部分地区试点的班主任弹性工作制值得借鉴:允许班主任在完成核心工作后灵活调整时间,学校也可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家校沟通专员,为班主任分担压力。
更重要的是,社会需理性看待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班主任不是“万能保姆”,无法包揽学生成长的所有责任。家长应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学校需建立科学的责任分担机制,避免将所有压力都转嫁到班主任身上。只有当班主任不再被“无限责任”捆绑,当岗位回归“有尊严、有回报、有边界”的良性状态,才能让更多优秀教师愿意接过这份工作,为学生成长筑牢根基。
班主任是连接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的关键纽带,其岗位吸引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破解这一困境,不是逼迫教师“必须担当”,而是通过制度优化,让担当者有动力、有保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68/15306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