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县河山小学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讯员 摄
在揭西县河婆街道,有一所激活红色基因,让校园焕发蓬勃生机的学校——河山小学。该校始终秉持“涵养山河品质,培育河山少年”的办学理念,以“培养自立自强、博采众长、勇于探索的时代新人”为育人目标,将红色文化作为校园教育的重要底色,通过阵地建设、活动浸润、教学融合三维发力,让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为青少年成长注入红色力量。
建小记者站,打造红色文化传播新阵地 让学生从红色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才能让红色精神真正扎根心底。基于这一理念,河山小学今年上半年全力推动揭西县2025年“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暨《源流》杂志小记者站落地。6月12日,揭西县老促会与河婆街道教育组负责人共同为小记者站揭牌,同时为入选的小记者颁发记者证书。仪式后,揭西县老促会相关负责人为小记者开展专题培训,既系统介绍《源流》杂志的定位与价值,又结合自身经验讲解新闻采访技巧与写作方法,从“如何挖掘本土红色故事”到“怎样撰写一篇合格的新闻稿”,细致地指导,鼓励小记者们:“揭西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希望你们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文字记录革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揭西的红色历史。”
同期,《赓续精神血脉,凝聚奋进力量》主题图片展在校园展厅开展。展厅内,泛黄的革命文物照片、翔实的英雄事迹文字,串联起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从揭西本地的抗日故事到全国范围内的革命壮举,每一幅图片都成为鲜活的红色教材,让师生们在直观感受中读懂红色精神的厚重。为让红色教育落地,学校还安排小记者参与社会实践:走访社区老党员、探访革命遗址,将成果在校内“红色专栏”展示;学生们参与清扫烈士纪念碑、为养老院老人讲红色故事等志愿服务,让红色文化走进生活。
活动浸润,让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日常 红色精神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践行。河山小学通过多样化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学校围绕重大节日与纪念日节点,策划系列主题活动,让红色教育更具仪式感与感染力。清明时节,开展缅怀先烈活动,在庄重的祭奠仪式中聆听英雄事迹:“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全校集中观看纪念活动直播,师生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国庆期间,校园内红旗飘扬,合唱红色歌曲、朗诵爱国诗篇、绘制国庆主题手抄报等活动接连开展,浓厚的爱国氛围感染着每一位师生。
日常校园生活中,“每周一歌班班唱”成为固定节目。《红星歌》《祖国有我》《少年有志》等红色歌曲,每周都会在校园内回荡。学生韩炜珊分享道:“唱《红星歌》时,‘红星闪闪放光彩’的旋律一响起,我就仿佛看到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心里特别激动。”除了歌唱活动,学校还定期举办红色书法、美术、手抄报展览,学生们以笔墨绘英雄、以色彩传精神,一幅幅作品既是对红色文化的解读,也是对革命精神的致敬。
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观看揭西本地革命故事纪录片、欣赏由真实故事改编的客家山歌剧《刘兵林》,让学生在本土红色文化中增强归属感与自豪感,进一步加深对红色精神的理解。
教学融合,让红色基因深植学生心灵 红色文化教育更需融入日常教学,让红色基因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河山小学鼓励教师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红色资源,将红色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语文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品读《小英雄雨来》《英雄刘胡兰》等红色课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让学生感受英雄的勇敢与担当;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以红色故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爱国情、强国志融入日常言行。老师们还积极创新教学方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红色故事。正如老师刘文琪所说:“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我们要跳出‘说教’模式,用情景剧、故事会、短视频等形式,让红色故事更生动、更有吸引力。”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重现革命场景,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红色故事感悟,在互动参与中深化对红色精神的认知。
“今后,我们将继续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河山小学校长张永茂表示。如今,该校正以系统化、多样化的举措,让红色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红色基因正融入每一位河山少年的成长血脉,激励他们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