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寮古村坐落在雄伟的大嶂、尖山下,源远流长、逶迤曲折的龙江之滨,是一座具有27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大寮古村由“永泰楼”和“益坤公祠”及周围围绕的数百座古民居共同构成。
潮客特色建筑
永泰楼是粤东地区现知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百鸟朝凰”格局建筑
位于揭西县五经富镇的大寮古村,是一个潮汕、客家文化交融的地方。这种交融的现象不但表现在方言口音、饮食、风俗上,同样也表现在建筑上。
永泰楼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由大寮古村创基始祖邹汉佐之子邹益坤创建,是一座迄今270多年历史的民居建筑。永泰楼是一座融合潮、客特色规模宏大的古建筑,也是粤东地区现知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百鸟朝凰”格局建筑。永泰楼风格主体是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百鸟朝凰”,但也包含客家围屋的特点。据村中老人讲,永泰楼曾经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可惜后来受到破坏。1998年族人集资后对祠堂主体部分重新进行修缮,如今隐约可见当年雄姿。
永泰楼古村落,跟潮汕“百鸟朝凰”不同的是寨门左右两侧没有“龙虎门”。这点跟梅县、福建客家围屋相同,本质上保留了客家人的建筑理念。在同一中轴线,则是建于民国初期,跟永泰楼同样规模宏大的“三川堂”(九厅十井)格式的益坤公祠,祠堂屋脊嵌瓷塑像,屋内木构雕梁画栋,并且运用了当时时髦先进的“红毛灰”(水泥)作为建筑材料,虽然过去近百年,但至今坚固如新。
崇文重教
建寨至民国前,大寮村出有岁、恩进士3名,国学生20余名
在永泰楼古寨左前方,有一棵高耸挺拔的古榕树,树高约40米,树干需七八个成年人手牵手才能合抱。关于古榕的来源,一种说法是创寨之前就有了,另一种说法是创基祖邹汉佐或其子邹益坤手植。潮汕地区营建祠堂,讲究“前榕后竹”的布局,此古榕刚好生长在永泰楼的前方位置,它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在岁月荏苒中默默地守护着大寮。古榕树于1993年被列为揭西县文物保护对象,并由村里热心人士斥资垒筑保护台加以保护。
旗杆夹,是封建时期皇权认可的科举功名象征。在位于永泰楼正门楼外便立着一块旗杆夹,原为乾隆年间所立,相传为邹益坤之长房邹时进功名旗杆夹原物。据大寮村族谱记载,建寨至民国前,大寮村出有岁、恩进士3名,国学生20余名。崇文重教,励学之风源远流长,直至现代,大寮村走出去的杰出人才也不计其数,较出名的有世界铜奖艺术家邹富明,外交部前驻菲律宾大使商务参赞邹运尔,中国科学院探月工程总体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助理、研究员邹永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