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形韵传神 叹为天工
——天然钛晶阴阳雕《地藏王菩萨》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9-29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曾广锡

 


  天然钛晶阴阳雕《地藏王菩萨》。 魏敦旭 作 


  水晶,古称水玉,意谓似水之玉,“其莹如水,其坚如玉”。长久以来,因其晶莹透明、温润素净而被人们视为圣洁之物,是吉祥之象征。从汕头走出的魏敦旭,多年来致力于水晶雕刻,其作品晶莹剔透,线条流畅,意境深邃,清新脱俗。他尤其擅长佛教人物、藏传佛教人物和中国龙及动物等水晶内雕艺术品的创作。


  内雕,相对传统的阳雕而言也称阴雕,工艺手法均不相同。阳雕(也称浮雕)注重的是外形与表情的外在美,而内雕则力求内秀与内涵相融的内在美。阳雕是从晶体外面进行雕琢,它对晶体材质的选择并非苛刻,因为阳雕可以对材质中的瑕疵进行遮盖处理,而内雕则全然不同,是从晶体的背面反向雕琢,相似于用笔在玻璃瓶内反手作画的汕头内画绝技,而这全部制作过程都是反方向的以刀代笔。


  今赏读的这件魏敦旭创作的水晶雕刻作品《地藏王菩萨》,2014年6月获第五届中国玉石雕刻“玉星奖”银奖,晶体长69毫米、宽50毫米、高13毫米,也是常见的佛教造像,但与其以往作品不同之处就在于用天然钛晶为原料,且将阴、阳雕刻之技艺融汇于一体,作者依据原料的特性进行创作,在方寸之间雕刻三尊造像,赋予天然水晶的艺术生命,这正是作者艺术修养和技艺水平的真实体现,让人不得不为之惊叹!


  这件作品所用的钛晶堪称是现今最珍贵的水晶类宝石之一,颜色非常贵气,金黄色的光泽和通透的特质,再加上内含金色的类似丝状物体,在灯光照耀下显得更加奇美瑰丽。地藏王菩萨采用“内雕”(也称阴雕),胁侍及缭绕祥云运用“浮雕”(也称阳雕),内外结合,沉浮相衬,并突出人物的容貌、表情和动作,强调刻划的效果,使之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但见“内雕”的地藏王菩萨头顶圆形光环,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神态安详,头戴宝冠,项挂璎珞,身披袈裟,一手执锡杖,一手托宝珠,法相庄严。深入细致的“内”雕,既使立体感强烈,又有深度地刻画地藏王菩萨的精神气质,让人一见就有“形韵传神,栩栩如生”的感觉。在地藏王菩萨身边一老一小的胁侍,双手合十,脸露微笑,右边的老者是闵公,左边年轻的僧人是闵公的儿子道明,两个人物采用“浮雕”技法刻划,形象真挚自然,衣纹的一皱一折简洁流畅,在晶体上方还饰浅浮雕的祥云纹,烘托地藏王菩萨形象,从而赋予“大孝”和“大愿”的地藏王菩萨更多的艺术美感。


  创作这件《地藏王菩萨》的内雕时,魏敦旭认真仔细“读料”,挑选清澈透明的晶体,确保晶莹无瑕,一眼望穿;后再确定题材,将原料切割、打磨、抛光成坯料,随之设计好图稿,然后在晶体背面画反稿,确定刻划形象的位置和比例;接下来就是雕琢,在晶体背部钻一小孔,用灯光在前面照,圆头雕刻针在晶体内部慢慢地“掏”,从小到大,从浅至深,凸凹不一,精雕细琢,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一丝不苟,平心静气,一边用刀雕琢一边审视、修正,反向用刀,正面看效果,整个过程都是歪着脖子,低头操作,眼、手、心都必须高度集中,尤其是地藏王菩萨从整体形态处理,到脸部表情、衣饰纹理刻划等,一点失误都不行,真的是一招定乾坤,否则一旦出错就前功尽弃,晶料报废。


  内雕不能长时间连续雕琢,否则眼睛容易疲劳受不了,正如魏敦旭所说,“阳雕的晶体是固定的,晶体不动人在动;内雕是人不动晶体在动。”这件《地藏王菩萨》断断续续用了六个多月的时间才雕琢而成,此外作品还配上深褐色的底座,显得非常稳重,烘托着金黄色的晶体,独特的艺术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魏敦旭1990年进入汕头市永桂宝达行有限公司,在这里拜师学艺,掌握了玉石设计以及浮雕、圆雕、沉雕、线雕等多种技艺,专业从事水晶工艺品的雕刻,自此与珠宝雕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领悟内雕技法所蕴含的奥妙,开始探索水晶内雕技艺,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研究与创新,技艺水平也得到提升。200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公司的经营难以为继,魏敦旭离开家乡到福州一家台资企业从事水晶雕刻,并领头做起了内雕项目,博得老板的关注和赞赏。两年后他来到“水晶之都”东海县继续从事水晶雕琢,2008年办起“荣康水晶魏敦旭水晶内雕工作室”。 “不以石取贵,而以技惊人”,魏敦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内雕技艺可谓是炉火纯青,作品在各级玉石雕刻、工艺美术大赛中摘金夺银,身上拥有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玉雕工匠、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等令人叹服的头衔,成为享誉业界的中国水晶内雕领军人物。


  ( 作者系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