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普宁豆酱:时光浸润的家乡味道
发布时间: 2025-09-29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林海芬 林碧鸿

  它,色泽金黄,味道醇厚鲜香,可炒菜蒸鱼,可佐餐蘸取,乃潮汕地区家家户户厨房餐桌必备调味佳品,也是潮菜乃至粤菜不可或缺的一味酱料,堪称潮汕酱料之王。它,就是普宁豆酱。


  “普宁出名好豆酱,新亨出名老菜脯。”潮汕一带制作豆酱由来已久,尤以普宁洪阳一带最负盛名,其独特的酱香、咸鲜味和醇厚的口感,成为一代代人记忆中最温暖的家乡味道。


  工序繁复,匠心成就美味


  选豆。


  磨豆。


  豆瓣蒸熟后通风冷却。


  天然照晒。


  清晨的阳光洒在洪阳镇松兴酱油厂的晒场上,几百口酱缸整齐排列,散发着浓郁的酱香。缸内的黄豆正沐浴着阳光,经历时间的洗礼,静静等待蜕变。86岁的郑楷松穿梭在酱缸间,仔细查看着豆酱的发酵情况。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宁豆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对豆酱的起源、发展与制作工艺了如指掌,每一道工序都铭记在心。


  “制作豆酱是一门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手艺。”郑楷松抚摸着酱缸,眼中闪烁着对传统工艺的热爱。“从选豆到做成一瓶豆酱,要经历十来道工序,耗时三个多月,制作流程一道也少不了、一道也马虎不得。”


  首先要精选优质黄豆,经过脱皮、磨碎成豆瓣后,进行清洗和浸泡。随后将浸泡好的豆瓣蒸熟,蒸好的豆瓣与面粉和食用菌种按特定比例混合,进入发酵阶段,当地人称之为“推醭”。


  “在发酵房中,豆瓣经过发酵培养,豆中的蛋白质得以分解,产生出天然的氨基酸、维生素等有益成分。”郑楷松解释道,“这是整个做豆酱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需要严格控制温度,靠的是长期累积的经验。”


  经过数日的发酵后,豆瓣被移入大缸中,加入适量的水和盐,开始接受阳光的洗礼。在晒场上,工人们每天要搅拌酱缸2到3次,确保豆瓣均匀发酵,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三个月。


  郑楷松告诉记者,“试酱”是豆酱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技术人员会将晒制后的豆酱取样检测,确保每一批豆酱都符合标准。“质量是食品的生命,我坚持把质量放在做豆酱的首位,这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传统工艺的尊重。”郑楷松说。


  最后,经过阳光充分照晒的豆酱被倒入特制大锅中高温煮制,然后放凉装瓶封存。至此,历时三个多月的豆酱制作过程才告完成。


  三代传承,循古法守“酱”心


  从10多岁开始学做豆酱,到1987年创立松兴酱油厂, 70年来,郑楷松一直专注于普宁豆酱的传承和推广。“要把从老祖宗手里传承下来的古法制酱工艺保存并推广下去,擦亮普宁豆酱这块金字招牌,这是我应该做也一直在做的。” 郑楷松说。


  受家庭环境影响,郑楷松的儿子郑继树从小目睹父亲制作豆酱的过程。父亲见他对豆酱制作感兴趣,也把相关技艺倾囊相授。“我在洪阳长大,对家乡有着浓浓的情怀,想把家里的手艺传承下去,让普宁豆酱走上更多人的餐桌。”郑继树说。


  郑继树告诉记者,做豆酱非常辛苦,需要毅力和耐心,小时候,他经常看到父亲半夜起床,到发酵房观察豆瓣发酵情况。郑继树完整继承了父亲的制酱工艺,也继承了父亲艰苦拼搏、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2017年,郑继树被认定为“普宁豆酱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更令人欣慰的是,郑楷松的孙子郑琪川、郑琪山也继承了家传的豆酱制作技艺。“爷爷告诉我们,学做豆酱先学做人,做人要忠诚,以诚待人。”郑琪川说,“这句话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放在做豆酱上,就是要坚守豆酱的质量。”


  在传承中创新,是郑家三代人的共识。他们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改进了生产设备,建立了质量监控体系,使豆酱的生产更加标准化、规范化。2013年,松兴酱油厂被定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有酱香味,这是我们普宁豆酱的特色。”郑楷松说,“我们普宁豆酱遵古法制作,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确保每一瓶豆酱都保持其原有的美味与营养,实现以质取胜。”


  香飘万里,浓浓家乡味道


  白切鸡蘸豆酱,香甜可口。


  豆酱焖“迪仔鱼”。


  郑楷松告诉记者,普宁豆酱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一开始是各家各户自行酿制豆酱作为做菜调味品或作三餐杂咸等。到了明代中期,普宁置县之后,人们便把豆酱加上“普宁”两字,称为“普宁豆酱”,从此,普宁豆酱开始声名远播。后经历代师傅博采众长、精心研制而代代传承。2009年,普宁豆酱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普宁豆酱以其独特的风味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它既是调味佳品,又是下饭好菜。在潮菜中,普宁豆酱更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豆酱焗鸡、豆酱焖(蒸)鱼等传统名菜都离不开它,为各种美食增添丰富的层次和味道。


  如今,普宁豆酱已畅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远销海外,成为海外华人华侨怀念的家乡味道。许多旅居海外的华人回故乡时,总要带上几箱普宁豆酱,既赠送亲友,也让自己能时时回味故乡的温馨。


  普宁豆酱不仅是调味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连接着潮汕人的情感与记忆。那滋润舌尖的美味,成为萦绕心头的温暖,承载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豆酱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我这辈子就专注于做豆酱这一件事,但能把这件事做好,让更多人尝到地道的普宁豆酱,我就心满意足了。”郑楷松站在晒场上,看着整齐排列的酱缸,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非遗名片


  普宁豆酱是以新鲜优质黄豆、面粉、食盐等为原料,经磨豆、浸豆、蒸豆、发酵、天然照晒、高温煮酱等生产工序精制而成的调味佳品。其豆瓣颗粒饱满,味道醇厚鲜香,可用于佐餐蘸料以及烹饪海鲜、肉类和蔬菜等,是潮汕地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酱料。


  2009年,普宁豆酱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