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清华大学发布一则警示通报,揭开了围绕名校参观的灰色产业链一角。多名教职工及学生因参与“黑导”“黄牛”活动被查处,这不仅是对校园秩序的维护,更是对公众的一声警钟。此前,网络上热炒的“清华紫荆色饭碗”“北大未名湖湖水”等商品,早已折射出同一问题:一部分“有心人”正利用大众对顶尖学府的向往和信息不对称,将“名校光环”异化为可牟利的商品。
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象征,长期以来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家长与学生前来参观。校方也一直致力于在保障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向社会适度开放。从2025年的预约政策来看,清华、北大均设有明确的预约通道与名额管理机制,个人与团队均可通过官方渠道申请入校。这本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有限共享,是对社会公众求知愿望的善意回应。
然而,随着“清北热”持续升温,部分“有心人”与机构嗅到了“商机”。他们利用大众对预约流程不熟悉、对名额紧张焦虑的心理,通过违规报备、有偿代约、黑导带路等方式,将“入校资格”明码标价,形成了一条地下产业链。正如清华通报中所揭露的案例,有教职工与校外黑导勾连组织团队入校,有学生招募“下线”批量违规报备,甚至有人利用校内车辆载客牟利……这些行为,已不仅仅是违规,更是对校园公共资源的有组织侵占。
如果说“黄牛入校”是对实体通道的垄断,那么此前“清华饭碗”“北大湖水”等商品的炒作,则是对名校符号的虚妄消费。在这些商品的营销话术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近乎“玄学”的叙事:用清华的碗吃饭“感觉不一样”,北大的湖水能“激发智慧”“提升EQ”。这些描述,与其说是营销,不如说是对大众焦虑的精准捕捉与利用。
这类行为已涉嫌虚假宣传甚至欺诈。若餐具确为从食堂带出,则属于侵占公共财物;若为仿制,则涉嫌侵权。而湖水的所谓“功效”,更是无稽之谈。这类商品之所以有市场,恰恰源于部分人对名校的“神化”想象——仿佛触碰了名校的物件,就能沾染其“灵气”;仿佛进入了校园,就能获得某种“认证”。
这一系列现象的根源,在于多重“信息差”的存在:一是预约规则的不透明感。尽管校方不断优化预约系统,但对不常使用线上服务的群体而言,抢票流程仍显复杂,这为“代约服务”提供了空间;二是对校园管理的误解。部分人误以为“非公开即禁止”,认为不找“内部人”就无法入校,从而轻信“有偿带路”;三是对名校功能的过度想象。将清北视为“圣地”,而非正常的教育科研机构,导致对其物质载体(如餐具、湖水)也产生非理性崇拜。
而在这些行为背后,更深层的是社会对“名校情结”的集体无意识。家长希望孩子“沾沾仙气”,游客想要“打卡名校”,而少数人则利用这种心理,将教育符号转化为可交易的资本。
清华的大门从未向大众关闭,它始终以有序、有限的方式向社会敞开。或许真正需要打开的,不是那扇校门,而是我们对待名校的认知之门——它不是神话的殿堂,而是知识的土壤。只有当公众以平常心看待名校,以理性方式走近它,那些借“信息差”与“神话化”牟利的人,才会真正失去市场。
我们所期待的,是一个不需要“黄牛”也能走进的清华,一个不需要“神碗”也能感受的高等学府精神。那才是教育本该有的样子:开放、包容、启迪人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63/15323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