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孔肯雅热的基本特征 1. 病原体与传播 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伊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不会直接人传人。
被叮咬后是否一定感染??病毒需在蚊体内繁殖(2~10天外潜伏期)才能传播,但一旦蚊虫携带病毒且叮咬人,感染风险较高。感染后病毒在人体内繁殖,1~12天(多为3~7天)潜伏期后出现症状。
2. 症状特点 典型表现:突发高热(39℃以上)、皮疹(躯干/四肢斑丘疹)、关节剧痛(手腕/踝趾小关节为主),部分患者关节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与登革热的区别:基孔肯雅热:关节痛更持久,罕见出血或休克,但可能引发慢性关节炎。
登革热:更易出现出血、休克等重症,典型症状为“三痛”(头痛、眼痛、肌肉痛)和“三红”(面部潮红、颈胸潮红、结膜充血)。
二、重点防范人群 以下人群感染后重症风险较高,需特别警惕:1. 新生儿:若母亲分娩时处于病毒血症期,可能通过产道传播,易引发脑炎、心肌炎。
2. 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易发展为病毒性关节炎或肺炎。
3.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感染后可能加重基础疾病(如血压波动、伤口愈合延迟)。
三、预防措施 1. 环境治理(灭蚊关键)
清除小型积水(如花盆、轮胎、瓶罐),每周更换水养植物容器水并刷洗;疏通沟渠、填平坑洼,减少蚊虫孳生地。
2. 个人防护防叮咬: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驱蚊剂(儿童避蚊胺浓度≤10%)。
居家防护:安装纱窗纱门、蚊帐,室内使用蚊香或电蚊液(傍晚效果最佳)。
避免高风险时段活动:伊蚊活跃高峰为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四、治疗与就医提示 可防可控可治:目前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退热、止痛),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及时就医: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且近期有疫区旅居史,需主动告知医生。综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