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文化育人结硕果 潮韵薪火代代传
发布时间: 2025-10-21 来源: 作者: 记者 徐剑萍 通讯员 庄晓媚




华美教育普宁市育才学校情景剧《回潮汕》表演场面。


  10月11日,在“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广东工人艺术团送文艺进基层活动的舞台上,华美教育普宁市育才学校的情景剧《回潮汕》以童真演绎千年潮韵,成为全场焦点。少年们用质朴的表演复现了英歌舞的豪迈、红桃粿的温情、潮腔戏曲的婉转,让非遗文化在舞台上焕发新生。


  这场演出不仅是学校美育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其“文化铸魂、实践赋能”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作为“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学校”,近年来,育才学校通过构建“文学筑基、文化传承、美育浸润”的立体化育人体系,让学生在经典中汲取智慧,在实践中传承文脉。


  舞台绽放光彩:以童真演绎潮韵新生


  依托深耕文化艺术教育28年的底蕴,育才学校师生将对潮汕文化的深度探索与情感共鸣,凝练成了《回潮汕》这场精彩演出。


  在当天活动的舞台上,育才学校的小演员们化身潮汕文化的“小小代言人”,用细腻表演复刻出最鲜活的潮汕日常:街头摊主搅粥生烟,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生动注脚;指尖捏就红桃粿,是“巧手承古意,吉纹藏乡情”的民俗延续;潮腔对话婉转入耳,满是市井里的温情暖意;一曲《桃花过渡》悠扬响起,唤起台下“旧曲新听忆往昔”的集体共鸣;终场英歌舞起,少年们踏鼓而行,将潮汕人“刚健豪迈传薪火”的精气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触摸家乡的历史,在台词唱腔中感知民俗的温度。这种从“知”到“情”的转化,让表演充满真挚感染力。这群潮汕文化的小小“传承者”,恰如“雏凤清于老凤声”,为文化传承注入活力。


  演出结束后,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不仅献给艺术表现,更献给文化传承的“力量”。对于华美教育集团而言,这次参演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理念的生动实践。育才学校将《回潮汕》的创作经验提炼为“体验—探究—表达”的美育模式,并融入日常教学,让更多育才少年“携潮韵走四方”,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讲述潮汕故事。


  深耕文化土壤:以多元实践筑牢育人根基


  育才学校的情景剧《回潮汕》的亮相,是该校文化育人成果的缩影。学校的文化育人之路,始于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该校以“文学筑基、文化传承、主题引领、美育浸润”四大育人体系,将文化浸润贯穿教育全过程。


  在文学筑基,厚植人文底蕴方面,该校的语文课堂通过经典篇章剖析、仿写训练夯实基础;课外则以《七彩童年》作文集、读书分享会、“华美杯”征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创作热情。春雨文学社的成立,更成为学生文学成长的“孵化器”。在非遗活化,传承文化根脉方面,该校将潮汕民俗融入校园生活,增设非遗陶艺课程体验,并依托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诗词改编、舞台剧等节目,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而此次《回潮汕》情景剧,正是这一系列实践的升华——小演员们以街头粥铺、红桃粿制作、英歌舞等场景,勾勒出潮汕生活的烟火气与精神内核。在主题引领方面,该校以红色教育为载体,铸就学生家国情怀。育才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八一纪念馆、创作红色手势舞、观看“9·3”阅兵仪式等活动,将红色基因植入学生心灵。


  育人成效彰显:以文化之力赋能全面发展


  文化育人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育才学校的探索已结出累累硕果,学生在文学、艺术、实践类赛事中持续斩获佳绩:在“三城融合 美美与共”第四届普宁市手势舞微视频大赛中,学生作品《薪火相传,红星闪耀》获一等奖;在普宁市庆国庆艺术赛中,舞蹈《你们告诉我》获三等奖,学生陈一菡、张诗涵获美术一等奖,学生杨妍熙获书法一等奖;在2025年“笔墨中国”第十六届揭阳规范汉字书写比赛中,学生杨妍熙作品《将进酒》获一等奖;学生林彦可在“绿美普宁,你我共建”揭阳“市民环保”征文活动中获小学组一等奖……一个又一个奖项充分展现了学子们的艺术素养。


  此外,育才学校校园里文学气息、文化底蕴浓厚。“书香校园”建设与春雨文学社联动,文学交流、阅读分享成为校园常态。目前,该校形成了“书香+特色”文化育人品牌,“文学筑基、文化铸魂、美育润心”的独特育人风格,充分彰显了该校办学特色与育人成效。


  从课堂到舞台,从传统到创新,普宁市育才学校以文化为媒,让教育有了温度与深度。《回潮汕》的掌声未歇,而文化的薪火早已在少年心中燃起。在这条“铸魂育人”的道路上,该校表示,将继续以实践为笔,书写“立德树人”的崭新篇章,为潮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