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朋友圈会消失吗?近日,微信官方账号“微信派”回应这一热点,在播客中表示,自2025年9月起,微信不再回收长时间不登录使用的微信账号,不活跃账号的朋友圈同样不会被清理。这意味着一座座由记忆砌成的“数字灵魂”,将免于被数据洪流冲刷殆尽的命运。
我们首先必须肯定这一决策的进步性。逝者的账号不再是一串冷冰冰的数据,而是承载着喜怒哀乐、点滴生活的数字印记。在过去,长期沉默的账号被标记为“僵尸号”,其终点就是被系统悄然抹去。这种粗暴的减法,虽然节省了服务器空间,却也可能轻易擦除了一个人存在过的数字痕迹。而现在,一个账号,成为一个人的数字人格化身,逝者亲友赖以寄托哀思的“记忆墓碑”。
然而,当我们欣然接受这份“不朽”的数字赠礼时,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数字“永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情感、伦理与安全命题。
它所带来的,首先是对传统哀悼方式的改写。在物理世界,逝去和遗忘往往是同步进行的。信件会泛黄,照片会褪色,记忆也在岁月中沉淀,最终只留下最温暖的部分,这是一种自然的疗愈过程。而数字化的记忆,则永久定格在网络空间里。当悲伤可以随时被朋友圈的高清细节重启,逝者的形象和情感反复出现在屏幕前,我们是在珍藏美好回忆,还是被困在一场无法结束的告别里?
另外,悬而未决的账号归属权与隐私风险也值得注意。 朋友圈里那些深夜的情绪宣泄、与亲友的私密互动,甚至可能是一段不愿为亲人所知的往事……都可能被永久保存下来。微信的新规保护了数据的“存在”,但并未赋予生者合法的“访问”与管理权限。《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自然人死亡的,其近亲属为了自身的合法、正当利益,可以对死者的相关个人信息行使本章规定的查阅、复制、更正、删除等权利;死者生前另有安排的除外。
《法治日报》在《用户去世了,账号怎么办》文章中表示,对于账号这类有多重属性的“数字遗产”,具有直接经济价值的部分,属于民法典中的合法财产,可直接继承;而对于私密聊天记录、电子邮件、个人状态等数据来说,这类数据不与第三方产生直接经济价值,且具有人格属性、极具个人色彩,并不具备财产属性,而是兼具人格权益和隐私属性,如果直接将这些信息交给继承人,很可能构成对逝者和第三方隐私权的侵犯。
从法律上讲,账号的所有权仍属于平台,使用权随自然人死亡而终止。但从情感上,亲属渴望通过这些数字痕迹来缅怀亲人。同时,如果不对账号适当维护,账号还可能被盗,逝者与相关人的隐私还面临泄露的风险。
微信的新规保护了数字“存在”,但这仅是一个起点。我们赞赏微信在这方面迈出的温暖一步,但也期待它能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相关规范。微信及其他平台应推动相关行业标准和法律的形成,确保数字遗产在法律框架下得到妥善处理。
如何在一个数字身份永存的时代,既珍藏思念,又保护隐私;既尊重逝者,又抚慰生者——这成了留给平台、社会乃至我们每个人的新课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54/65/15367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