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榕城区委政法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发布时间: 2025-10-30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陈星星 李思敏 通讯员 袁泳彬

  榕城区创新运用法治思维及方式,构建基层矛盾预防化解新机制。图为友好村互赠“睦邻友好”牌匾。通讯员 摄


  自2023年10月榕城区仙桥街道槎桥、美西、美东、下六四村互赠“睦邻友好”牌匾至今,已有多对新人成功举办跨村婚礼,百年不通婚的旧俗被彻底打破。这一转变标志着榕城区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由榕城区委政法委主导、榕城区法学会专业支撑,不仅形成了基层法律专家深度参与的治理新模式,还将法治力量嵌入“1+6+N”工作体系(“1”指党委政府统筹,“6”指政法、司法等核心部门,“N”指多元社会力量),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榕城经验。


  依托区法学会搭建的法律专家网络,榕城区委政法委持续健全基层法律服务机制。通过整合分散法律资源,创新运用法治思维及方式,构建起基层矛盾预防化解新机制,展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榕城区基层实践的创新成果。


  以法治利剑破解百年坚冰


  基层矛盾,尤其是那些盘根错节、交织着复杂历史情感与宗族观念的“硬骨头”,是对治理决心与智慧的深度考验。面对仙桥街道四村长达百年“互不通婚、互不结亲”的“世仇”隔阂,区委政法委以“敢啃硬骨头”的担当和“善解千千结”的智慧,发起了一场法治引领下的系统性、深层次治理攻坚。


  前瞻布局,系统谋划。区委政法委将化解百年世仇列为关乎基层长远和谐稳定的重点课题。在其统筹下,区法学会牵头联合区司法局等部门,凝聚法治力量,制定周密和解方案。通过整合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村居法律顾问等核心调解力量,围绕法律政策、冲突调解、社会心理及职业伦理开展系列专题培训。此举不仅确保了化解工作的法治前瞻性,更体现了风险管控的主动意识,为后续工作筑牢了基础。


  精准切入,法治引领。工作组与专家团队认为,破局关键在于转变观念。他们深入走访1000多户家庭,在与村民的面对面恳谈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结婚自愿,禁止干涉”的刚性法条,转化为关乎年轻人幸福与村落未来发展的温暖情理。“禁止通婚的祖训,既阻碍了年轻人的婚姻自由,也直接违反了现行法律规定。”在一次次普法活动中,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广东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专家们以持续而深入的浸润式法治宣传,逐步消解了村民的法律盲区与思想壁垒,为和解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创新方法,多元共治。工作组巧妙激活“1+6+N”体系中的“N元”力量。面对宗族内部盘根错节的矛盾,尤其是具有关键影响力的老年群体,工作组创新构建多元调解机制。一方面,积极引入有威望的外出杰出乡亲、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组成“民间调解团”,借助其公信力与亲和力,有效弥合了宗祠事务、先祖认同等核心历史分歧。另一方面,推动地方传统的“老人组”规范转型为公益理事会等新型自治力量,使其由宗族权威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智囊团”“连心桥”与“稳定器”,在凝聚共识、重建邻里关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套融“法治、德治、自治”于一体的多元共治策略,成功促成了百年世仇的彻底化解,实现了从“世代为仇”到“共建共治共享”的历史性跨越,形成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区域典范。


  以专业力量下沉基层一线


  破解百年世仇的实践,印证了专业法治力量扎根基层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榕城区进一步构建全域覆盖的基层法律服务体系,推动专业力量下沉一线,以实现“矛盾不上交、化解在萌芽”的治理目标,这也是区委政法委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深化实践。


  统筹设计,全域覆盖。在区委政法委的领导下,区法学会与司法局联合下发《关于创新推动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深度融入“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工作方案》,明确各街道(镇)依托综治中心搭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遵循功能共建、业务协同原则。通过整合街道(镇)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人民法庭、检察工作室(站)及普法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搭建基层法律服务网络,确保专业法治资源直抵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专家坐镇,精准把脉。区法学会精心选拔15名法律人才组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探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专家会诊、首席把脉、公众参与”模式。这些专家深度嵌入街道(镇)治理中心与案件化解专班,聚焦土地、劳资、拆迁、金融、涉未成年人等重点难点领域,加强会商研判,以专业化、法治化方式“把脉问诊”,显著提升了矛盾化解成功率,使服务站成为党委政府与基层群众信赖的法治“智囊”与“稳定器”。2025年上半年,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共接受咨询1500余次,出具法律意见46 份、代书50份,成功化解纠纷62 宗,开展法治课410场,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以多元普法涵养法治观念


  筑牢法治根基,不仅要推动法治力量下沉,还要培育群众内化于心的法治信仰。区委政法委精准发力,依托区法学会基层站点与首席专家,将常态化普法教育送达基层,旨在全面提升群众学法、懂法、用法的能力与意识,不仅拓展了法治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更有效激发了基层法治建设的内生动力,让法治精神在基层扎根。


  在普法宣传中,区法学会坚持分类施策与全域覆盖相结合。针对青少年群体,依托“开学第一课”等普法宣传活动,聚焦防范校园欺凌、交通安全等核心议题,厚植法治观念。今年以来,共开展民法典乡村行活动、法治进校园等活动100多场。面向企业经营主体,区法学会持续打造“以法兴企”文化沙龙平台,邀请省市级专家围绕公司治理、股权纠纷、税务合规等实务痛点,提供权威解答与对策,赋能企业提升依法治理与抗风险能力,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同时,推动法学会会员走进企业、学校、医院、社区实现全域覆盖,常态化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等大型活动,直接受众超万人次,并通过多部门联动推动法治宣传,使法治教育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在全社会营造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此外,区法学会还坚持研宣互促、以研促干,充分发挥其党政智囊团与专业代表优势,围绕地方治理的难点热点,组织会员开展深度研究。通过组织发动会员参与“第十二届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法治论坛”、《法治揭阳》征文活动,产出了《加强地方人大监督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等20多篇“接地气、有价值、起作用”的精品成果,为法治实践与普法宣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其实践获得省、市政法委、法学会等单位的高度认可,于2020年荣获“广东省2014-2020年度全省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通过成功化解百年世仇、构建基层法律服务网络、开展精准高效普法,区委政法委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落地,转化为建设平安榕城、法治榕城的重要驱动力,为持续擦亮“长安杯”金字招牌、护航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支撑。


  区委政法委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深化基层治理创新,聚焦乡风文明、平安建设、美丽乡村与协同发展,推动各村从“和解”迈向“共兴”,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切实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将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中青年法治人才培养,凝聚更广泛的专业力量投身法治实践,为平安揭阳、法治揭阳建设贡献榕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