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作业软件收费768元,校园推荐为何成“被自愿”
发布时间: 2025-10-30 来源: 红网 作者: 梁勇

  日前有网友在《问政深圳》平台报料反映,华南中英文学校和翻身实验学校西校区存在不合理收费情况。


  据深圳新闻网报道,有网友反映孩子在校读书,需要购买一款名为“E听说”的软件用于做作业,费用高达768元(覆盖初一至初三,一次性收费)。网友表示,购买该软件是用于完成老师布置的英语跟读作业,除此使用频率并不高。“虽说是自愿,但不买不行啊!”他认为768元的收费过高且意义不大,没有购买必要。


  宝安区教育局回应称,经核查,学校和教师均无要求学生家长购买E听说软件的情况,也未收取任何费用。相关软件为家长根据需要自行选择购买,学生自主安排使用,课后听力训练为学生自主安排的一般性学习建议,非硬性作业考核。宝安区教育局要求校方做好家长及学生的沟通解释工作,避免误解。


  应该说,如果把“强制”理解为行政命令,那学校和教师确实不存在“强制”情况。但事实上,家长遭遇的“强制”,不一定是学校行政命令的强制,更多地体现为隐形强制、功能性强制或者情境性强制,让家长的“自愿”多少有些心不甘情不愿。


  在学校这个特殊场域中,老师的要求与建议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可不是可听可不听的,其份量远非一般的市场推荐所能比。当老师将一款特定的商业软件与作业挂钩,那么学生与家长就大概率会认为,该软件对学习有大帮助,不能不订购,这时候,所谓的“自愿”就已经变味。而教育局称课后训练是“一般性学习建议”而非“硬性作业考核”,这完全是脱离实际的说辞。在现实中,任何由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都具有必须完成的隐性强制力。家长“不买不行”的感慨就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点。教育局用“学校和教师均无要求”来否认事实上的强制,站不住脚,也反映了有关部门对家长真实困境的漠视。


  “不买不行”的背后,是家长的无奈与焦虑。一方面,源于“为了孩子”的庇护心理,没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因缺少学习工具而落后;另一方面,源于强大的同辈压力。当大多数学生都因老师建议而购买后,少数未买者将承受被孤立的风险。同时,出于对教师权威的敬畏,无人敢去赌这“自愿”二字背后是否会有区别对待。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本意是好事,但若缺乏严格的监管边界,便极易异化为乱收费的新马甲。即便确有必要使用学习软件,也应优先考虑免费资源,确保价格公允、购买灵活,而非将初中三年捆绑收费。指定单一付费产品的做法,排除了竞争,为特定企业创造了面向家长的垄断渠道。这不得不让人质疑,学校与软件供应商之间是否存在不当关联?


  真正的“自愿”,应体现在学校提出普适性的学习目标,而将工具选择权真正地、毫无压力地交还给家庭,并确保有丰富且平等的免费或廉价替代方案可供选择。


  因此,宝安区教育局的当务之急,不应是急于出具“撇清责任”的说明,也不是“要求校方做好家长及学生的沟通解释工作,避免误解”,而是应深入调查相关软件与学校合作的具体流程,审视其必要性、合理性与合规性,同时明确要求所有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强制学生与家长购买特定商业产品。学校教育需要让“自愿”回归其本意,而不是在种种无奈之下被捆绑的“被自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54/74/1539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