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外包”的是服务,“包”不住的是亲情
发布时间: 2025-10-30 来源: 红网 作者: 黄鹤权

  据新京报报道,近期“外包儿女”“临时父母”类服务在多地兴起:有人接单帮独居老人买菜、陪诊、唠家常,也有人代替忙碌家长参加家长会、送孩子上兴趣班,这类被称作“亲情平替”的服务,因精准填补了部分群体的时间缺口,在社交平台引发不少讨论。


  不可否认,这类服务是现实困境下的“应急方案”,但细究便知,亲情里藏着的专属记忆与无条件牵挂,从来不是标准化服务能替代的,“平替”终究成不了最优解。


  “亲情平替”的走红,本质是社会结构变化下的需求产物。一边是老龄化加速,不少老人子女在外打拼,日常照料、情感陪伴成了难题。比如,有的老人不会用手机挂号,有的想找人说说日常却只能对着空房子;另一边是年轻人陷入“时间困境”,职场竞争激烈、通勤耗时久,别说定期陪父母,就连孩子的家长会、亲子活动都常因加班缺席。正是这种“想陪却没时间”的矛盾,让“外包服务”有了生存空间。从这个角度看,“亲情平替”的出现并非坏事,它至少暴露了亲情供需的缺口,也为部分人解了燃眉之急。


  但“平替”始终有难以跨越的边界,即亲情的核心是“独一无二的联结”,而服务的本质是“标准化的交付”。就像“外包儿女”陪老人聊天,或许能提前背好“您最近身体怎么样”的话术,却不知道老人反复念叨的“老张家的孙子”是谁;“临时父母”去开家长会,能照着家长群里的信息回答“孩子最近作业都完成了”,却没法跟老师聊起“孩子昨天说想养只小猫”的小小心愿。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牵挂、沉淀在岁月里的回忆,是任何服务手册都无法涵盖的,也是“平替”永远复刻不了的。


  更值得警惕的是,“亲情平替”可能带来的情感错位。对老人来说,长期依赖“外包儿女”的陪伴,可能会模糊“服务”与“亲情”的边界。比如,当对方带着事先准备好的笑容上门,老人或许会暂时忘却孤独,但服务结束后的空荡感,可能比没人陪伴更难熬。还有部分服务从业者缺乏专业培训,陪老人就医时不懂基础护理知识,带孩子时忽视安全细节,反而让“应急方案”变成了“安全隐患”。


  其实,“亲情平替”的流行,更该成为提醒社会关注亲情需求的信号,那就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用服务“替代”亲情,而是创造更多让亲情落地的条件。社区可以多建一些老年活动中心,组织邻里互助小组,让老人有地方聊天、下棋,不必只能等“外包儿女”上门;企业可以落实弹性工作制、带薪探亲假,让年轻人不用在“加班”和“陪父母”之间做出艰难选择。


  学校也可以优化家长会、亲子活动的形式,比如开通线上参与通道,让忙碌的家长也能远程了解孩子的情况。这些举措或许没法像“亲情平替”那样“随叫随到”,却能从根源上拉近亲情的距离,比“外包服务”更有温度。


  说到底,“亲情平替”只是现实压力下的权宜之计,从来不是解决亲情缺失的最优解。亲情里的每一次耐心倾听、每一回细心陪伴,每一个只有彼此才懂的小默契,都是花钱买不来、服务替代不了的。与其依赖“外包”填补空白,不如多挤点时间给父母打个电话,多抽个周末陪孩子逛次公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54/63/15388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