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网民用AI造谣“在监狱直播带货”,勿让AI技术成谣言的“助燃剂”
发布时间: 2025-10-30 来源: 红网 作者: 齐曹婧慧

  威海网民张某利用AI编造“监狱直播带货”谣言以博流量、逐私利,最终被依法处罚。这一事件撕开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谣言治理的新命题——当技术的“画笔”被用来涂抹虚假,我们该如何守护信息世界的真实底色?(10月29日《新京报》)


  AI技术的迭代本是内容生产的“加速器”,它能让新闻报道更具场景感,让创意创作更富想象力。但张某的操作却将其异化为谣言生产的“流水线”,用技术的精密性包装谎言,使虚假信息更具迷惑性。在流量经济的裹挟下,此类“技术滥用”正成为网络生态的隐形毒瘤:AI生成的谣言可在短时间内裂变式传播,不仅扰乱公众认知,更会透支社会信任,让公众在信息迷雾中陷入判断困境。


  这场“技术作恶”也暴露出AI时代治谣体系的诸多短板。一方面,AI生成内容的仿真度高,传统的人工审核与关键词筛查难以有效识别;另一方面,谣言的“技术赋能”也让溯源追责变得复杂。这要求监管层面必须实现“技术反制技术”:一方面,研发更智能的AI谣言识别系统,通过语义分析、图像溯源等技术穿透虚假包装;另一方面,完善法律细则,明确AI生成谣言的主体责任,让“技术遮羞布”下的造谣行为无处可藏。平台方更需构建“全链路防控”,从内容生成环节的风险提示,到传播环节的智能拦截,再到事后的违规惩戒,形成闭环治理。


  于网民而言,在AI重塑信息生产的时代,“媒介素养”需升级为“技术素养+伦理素养”的双重能力。面对AI生成内容,要学会用“质疑之眼”审视——图像是否存在合成痕迹?信息是否有权威信源?切勿让技术的“逼真感”消解了对真相的追求。毕竟,技术是工具,人心是导向,只有当每个个体都锚定“真实”的价值坐标,才能让AI的“画笔”回归创作的正途,而非沦为谣言的“涂鸦板”。


  威海的案例是一记警钟,更是一份考卷。它拷问着技术开发者的责任边界,拷问着监管者的治理智慧,也拷问着每个网民的价值坚守。唯有多方合力,在技术、法律、伦理的交叉地带筑起坚实堤坝,才能让AI时代的网络空间,既有技术创新的活力,更有信息真实的底气。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54/74/1539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