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8名工人赴柬遭骗仅4人回国,出国务工陷阱如何防?
发布时间: 2025-10-30 来源: 红网 作者: 张川

  近日,8名中国工人在柬埔寨身陷诈骗园区遭暴力勒索一事引发广泛关注热议。


  据媒体报道,8月上旬,几名木工在微信工作群里被一则“金边酒店装修,急需10多名木工”的招工信息吸引。9月3日,一行8人抵达柬埔寨金边机场,却被迅速转移至诈骗园区。原本的“高薪工作”瞬间变成铁笼囚禁、暴力殴打与高额赎金勒索。8人中仅4人侥幸脱身,但有人家属支付了高达28万元“赎金”才得以回国。另4人至今失联,生死未卜。


  在某些东南亚地区,诈骗园区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它们披着“经济特区”“科技园”的外衣,实则做着绑架、贩卖与洗钱的勾当。诈骗园区之所以能存在多年,离不开当地部分势力的默许与纵容。这些园区在当地甚至被包装为投资成果,而背后的真相,是被掠夺的生命与沉默的绝望。该事件也再次警示:跨国诈骗仍在危害生命,跨国务工安全形势需高度重视。


  事实上,近年来有关部门为防止此类事件发生一直做着积极努力。比如,相关部门对境外务工中介有备案要求,个别地区也会要求前往东南亚的个人进行报备,国家反诈中心、外交部领事服务平台也都积极发布“谨防赴柬务工诈骗”等提示。今年,中缅警方联合摧毁缅北果敢“四大家族”犯罪集团,取得显著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中,工人是被微信群招聘信息诱骗出国的,一个未经核实的招聘贴,就能让八个家庭陷入深渊。这将矛头直指平台监管的失败。不得不承认的是,社交平台早已成为诈骗信息的中转站,却往往以“用户自愿”为借口规避责任。平台如果能在算法层面对“境外高薪”“海外劳务”等信息进行审核与风险标注,就不会让如此明显的骗局肆意传播。技术的中立并不等于道德的中立。只有让平台承担起应有的审核、预警与追责义务,才能堵住诈骗链条的信息源头。


  跨国诈骗是全球性顽疾,治理必须超越单一案件打击,走向制度化、常态化的国际共治。果敢被清空后,西港又死灰复燃就是例证。一方面,应建立实质性的法律协作。包括引渡机制、证据互认、资产追缴和犯罪情报共享。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将部分重点园区列入制裁名单,施压东道国履行国际义务。简言之,对境外犯罪分子的震慑,不仅来自警告,更来自确定可执行的惩罚与打击。


  有报道称,本月8日,韩国大学生A某在柬埔寨被犯罪团伙折磨致死。韩国总统公开警告“若胆敢碰韩国人或将其卷入犯罪,我要让他们知道结局只有家破人亡。”虽言辞激烈,但反映出各国对公民安全保护的坚定态度。中国对跨国诈骗一贯“零容忍”,未来也应持续推动跨境执法协作,将打击与防范纳入长期机制中。


  还应看到,个人警觉同样是重要防线。不少被骗者都有一定境外务工经验,却因熟人介绍、老乡推荐而放松警惕。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种信任心理,以“高薪”“包吃住”“代办签证”为诱饵,引人入局。务工人员在面对境外招聘时,应做到不轻信陌生信息、不盲目相信高薪承诺、不随意出境务工;要核实企业资质、要通过正规中介、要留意外交部和反诈中心风险提示。同时,务必与家人保持联系,行前备案、途中报平安,让自己的行踪都有迹可循。遇到可疑情况,要及时报警或向中国驻外使领馆求助。要知道,防骗的最好方式,不是事后救援,而是事前警惕。


  面对跨国诈骗,愤怒不是终点,制度才是答案。唯有形成国家、社会、企业与个人的共治格局,才能让那些远赴他乡谋生的中国人,不必再用血泪为他人的贪婪买单。


  【选题来自今日头条头条精选项目】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54/63/15390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