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治日报》10月30日报道,在涉老私域直播中,一些主播经常采用情感话术制造“信息茧房”,以“家人们”“叔叔阿姨”等称呼拉近与老人的距离,或用虚假剧情、苦情故事博取同情后,引导老年人下单购买伪劣商品或毫无疗效的保健品。文中提到的浙江李伟的母亲花光每月的养老金,买了许多没拆封的保健品;山东林涛的母亲对高价电磁波帽深信不疑……这些被困在私域直播间的老人,不能自拔。
私域直播的套路算不得新鲜,却精准戳中了老年人的软肋。先靠免费鸡蛋拉人入群,再用养生讲课攒信任,发几毛红包维持热度,等老人习惯了每天定时打卡,就开始推销高价商品。那些主播比子女更懂什么叫“听话”,会记住他们的慢性病,会夸他们气色好,甚至比儿女还联系得更勤。对比之下,忙着生计的子女往往只剩几句“别乱买”,反倒让商家钻了情感的空子。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套模式的隐蔽性。群聊要熟人拉才能进,外人一进就被踢,直播链接看完就失效,交易记录只显示付款不见商品。据报道,河南的罗芳想举报,可链接根本打不开,手里只有几张模糊的图片,连反诈人员都难追踪。商家还学会了升级套路,在电商平台挂个零销量的高价链接,就敢谎称全国连锁,监管部门想查都找不到入口。
最伤人的是亲情裂痕。商家故意给老人灌输错误认知,说子女不让买是惦记他们的钱,把正常劝阻扭曲成不孝顺。据报道,北京市民周女士迷上私域直播后就不再去超市,而是天天在直播间购物,像上瘾一样。周女士的女儿称,母亲反倒会替主播说话:“那些孩子都不容易。”当关爱变成争吵,老人更愿意躲进直播间里的“安全屋”,那里有同龄人的认同,有主播的嘘寒问暖,还有抢红包的热闹,这些恰恰是很多家庭缺失的东西。
这些“银发经济”里的陷阱,根基是情感的空巢。林涛反思自己陪父母太少,周叶的女儿也懂老人的孤独,可中年人的压力使其难以两全。那些动辄几千元的保健品,在老人眼里成了健康的保障,成了不给子女添麻烦的底气。这种朴素的愿望被商家利用,才使无数个家庭陷入了困扰。
众所周知,私域直播间针对老年人进行虚假宣传、售卖高价劣质商品的行为,已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规定,其交易隐蔽、证据易灭失的特点虽给监管与维权带来挑战,但不能成为法律规制的盲区,需通过明确平台责任、强化直播数据留存义务、加大执法力度等方式,依法保障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平台应该建立更明确的准入和监管机制,让直播记录可追溯,商品信息能核查。社区可以多办些有益的养生讲座,志愿者也不妨多教教老人怎么辨别真伪。但最关键的,或许还是给亲情多留些时间。这比起事后退货举报,偶尔陪老人聊聊天,帮他们查查商品信息,可能更能使老人抵挡住直播间的诱惑。
银发经济不该成为收割老人的幌子,那些直播间里的虚假温暖,终究填不满真实的情感空缺。当家里的热闹多过直播间的喧嚣,当子女的关心胜过主播的套路,老人们自然不会再困在那些虚假的承诺里。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54/74/153925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