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招聘卡MBTI人格测试,不荒诞吗?
发布时间: 2025-10-31 来源: 红网 作者: 李泓霖

  “你是ENTP吗?”据现代快报消息,近日,厦门一家投资公司招聘实习生时,将MBTI(一种流行的性格测试工具,将人格划分为16种类型)中的“ENTP(辩论家型人格)”作为硬性录用要求,引发社会热议。该公司开出转正月薪1.2万元至1.5万元的待遇,明确仅接纳特定性格测试类型的求职者。如今,这类曾风靡社交网络的性格测试,已从年轻人的自我探索、社交破冰工具,逐渐演变为部分企业的招聘筛选“硬标准”。当“E人(外向型人格)优先”“P人(感知型人格)勿扰”等要求出现在招聘启事,当性格测试结果直接与录用挂钩,我们不得不追问:这究竟是招聘科学化的进步,还是对就业公平的挑战?


  当前,MBTI测试在招聘中的应用已非个别现象。智联招聘数据显示,超四成求职者遭遇过性格测试筛选。在多个线上招聘平台,不少公司明确要求“随简历提供MBTI性格测试结果”“E人(外向型人格)J人(判断型人格)优先”的趋势已演变为具体的招聘门槛。例如在杭州某科技公司的面试现场,一位拥有专业认证资格的程序员因为MBTI测试显示“INFP”人格类型被当场淘汰。MBTI测试本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如今,这种本应用于帮助人们了解自己性格特点的工具,却成为拦在求职者面前的一道门槛。


  MBTI测试的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议。很多人不知道的是,MBTI创始人布里格斯母女从未接受过正规心理学教育,其理论原型脱胎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未经实证的假说。从测量学角度看,MBTI测试的信度(稳定性)和效度(预测性)在学术研究中争议较大。事实上,人在做测试时存在学习效应,题刷多了自然会了解哪一题对应哪种倾向;甚至哪怕是第一次做测试的人,只要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都能清楚知道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从而通过特定回答契合岗位需求。


  从法律角度看,将MBTI测试作为招聘门槛可能构成就业歧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相关规定,入职期间所有的测试,包括性格测试、心理检测,都应与职业相关。江苏新高的(淮安)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巧玲表示,如果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进行性格测试,甚至将此作为能否录用的因素之一,那么用人单位需要证明这一测试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关联性,否则可能涉嫌违法。现行法律对性格测试等新兴潜在就业歧视因素缺乏具体规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原则性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等不同而受歧视,但对诸如学历、健康状况,以及星座类型、性格测试等,缺乏更细致的规定。


  对企业而言,将性格测试作为招聘门槛不仅存在法律风险,还可能错失人才。本质上,使用MBTI的真实动机是“快速筛人”,这种效率至上的逻辑,可能导致企业错失人才。用人单位因求职者的某种性格特质就将其拒之门外,不仅有较大的合规成本,更事关企业声誉。这种筛选方式背后是很多人对“性格=职场表现”的刻板印象,认为E人天然适合人际交往频繁的岗位,I人更适合在内容岗位上默默耕耘,这种刻板印象无疑是不公平的。而且若求职者刻意隐瞒真实想法作答,测试结果也并不准确。如果求职者因MBTI测试不匹配等原因遭受区别对待,可勇敢捍卫自己的自由择业权,如拒绝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或通过向劳动监察大队举报、向法院起诉等方式维护合法权益。


  面对多元复杂的人类性格,任何试图用简单分类将人标签化的行为都是徒劳的。MBTI可以作为个人探索自我、企业辅助了解候选人的参考工具,但绝不能成为剥夺求职者公平竞争权的“筛选门槛”。人性的复杂与可能,远非16种字母组合所能定义。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54/74/15393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