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小数除法”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发布时间: 2025-11-18 来源: 作者: 陈晓漫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小数除法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其运算规则和思维方式相较于整数除法更为复杂,因此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数学运算能力。深入研究该阶段的小数除法教学策略,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能为他们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教材分析与学生认知特点   (一)教材内容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中,“小数除法”章节呈现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教材首先从生活情境引入,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知识架构上,以整数除法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区别与联系。随后,教材重点探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求学生运用商不变规律将除数转化为整数进行计算。这一过程既深化了学生对除法运算本质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五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在数学学习方面,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整数运算基础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但仍需借助直观实例和操作活动辅助理解新知识。在小数除法学习中,学生对直观化、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接受度更高,而对纯抽象的运算规则易产生困惑。


  二、“小数除法” 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深化算理理解,夯实运算基础在小数除法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教授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可运用面积模型:将一个正方形代表整数“1”,平均分成10 份、100 份,每份分别对应0.1、0.01.通过这种直观操作与演示,学生能清晰理解小数除法每一步计算的意义,进而准确把握“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的核心规则。


  (二)优化算法教学,提升运算技能教学中应摒弃“直接灌输计算方法”的模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例,教师可先呈现生活情境问题:“妈妈买了2.5 千克苹果,花了10.5 元,每千克苹果多少钱?”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其发现“将除数 2.5 转化为整数 25”的关键思路——根据商不变规律,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转化为105÷25后再计算。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算法,更理解了算法背后的原理,有效提升了知识迁移能力。


  (三)多元化练习设计,强化运算能力教师需设计多元化练习,分层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基础练习以直接计算类题目为主,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的基本算法;变式训练通过调整数据呈现形式、增加干扰信息等方式改编题目,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将 “4.8÷1.2”变式为“4.8÷(1.2×0.5)÷0.5”,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复杂算式理解运算规则;生活应用类练习可结合实际场景设计,如计算家庭水电费的人均支出、超市商品的折扣价格等,以提升学生的运算积极性和应用意识。


  (四)关注错误归因,完善运算思维针对学生运算中的错误,教师需深入分析成因,助力学生完善运算思维。例如,部分学生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仅将除数转化为整数,却忽略被除数的同步转化,这反映出其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不透彻。对于这类错误,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正确与错误的计算过程,明确错误根源,进而强化对算理的理解。


  (五)渗透数学思想,提升运算素养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核心在于渗透数学思想、培养数学思维。例如,教学中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将小数除法问题转化为已掌握的整数除法问题,让学生体会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直观模型与抽象运算的结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运算逻辑体系,实现运算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同步提升。


  三、结语   在小学小数除法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构建系统性的培养体系。教学过程中,需先深入分析教材编排逻辑与学生认知特点,再通过深化算理理解、优化算法教学、设计多元化练习、关注错误归因、渗透数学思想等策略,逐步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最终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