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明确要求,高中思政课需主动建构“以议题为引领、以场景为载体、以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新模式。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开展实践探索,经总结发现:议题式融合场景教学模式能显著提升高中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丰富学习情感体验,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任务。
一、议题式教学与场景教学的互补性分析 (一)议题式教学的内涵与价值议题式教学是围绕具有开放性、思辨性、时代性和教育性的 “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辩论、协商及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其核心价值在于:强化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场景教学的内涵与优势场景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或利用真实、模拟及虚拟的特定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习得知识、掌握技能、内化情感的教学方法。其显著优势体现为:增强学习沉浸感、促进知识迁移应用、深化情感价值认同。
(三)二者融合的互补性与必要性议题式教学为课堂赋予“灵魂”,提供具有探究价值和引领意义的核心问题;场景教学则为议题探究搭建 “血肉”,构建真实可感、具体生动的情境载体,实现“理”与“境” 的共生、“思”与“行”的统一。
场景为议题提供实践支撑:通过创设逼真情境,将抽象的概念、问题转化为具体实际的事件,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降低学习难度,激发探究兴趣。
议题为场景赋予思想深度:若缺乏有价值的议题引领,场景活动易陷入表面化、形式化的空洞热闹,难以实现思维训练与教育价值的双重目标。
二、“议题—场景”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延伸”三阶段融合教学模式,具体如下:(一)课前:精准设计“议题”与“场景”
议题精选:议题来源需紧扣教材重点难点,紧密结合社会热点,从学生身边事切入,兼具启发性与新意。例如人教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内容,可设定议题为“从‘模拟政协提案’活动,看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场景创设:围绕议题设计符合角色特点的综合情境。在开展“模拟政协提案”活动时,可搭建“校园模拟政协会议” 仿真场景,设置主席台、提案席、表决器等设施,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协委员、政府工作人员、记者等角色,增强情境代入感。
(二)课中:有序推进“探究”与“体验”
以“模拟政协提案”为例,课堂教学按以下四步有序开展:1.情境导入,呈现议题:播放正式会议小组讨论的短视频,引入教学主题,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情境规则及评价标准。
2.角色扮演,沉浸体验:学生按角色分组开展调研,针对 “教育优化”“环保治理” 等特定课题形成提案,在模拟会议中完成陈述、辩论与审议环节。
3.协作探究,思维碰撞:针对辩论焦点,教师抛出辨析式问题,如“你的提案如何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提案落实可能面临哪些现实挑战?”等,引导学生展开深度辩驳,促进思维碰撞。
4.总结升华,价值引领: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回归议题本质,结合体验过程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程序、核心特点与显著优越性,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三)课后:有效实现“迁移”与“内化”
设计多元化课后任务,如撰写活动感悟,要求学生结合实践体验,阐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认识,推动知识向实践迁移、核心素养向内化落地。
三、结论 议题式教学与场景教学的有机融合,既契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又能精准对接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该模式以“议题引领、场景支撑、探究驱动”为核心线索,将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与价值教育有机统一。未来,需持续探索完善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使其不断成熟优化,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教学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