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璞玉,静世芳华。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便按捺不住想去细究其中的含义;待我理解到其内涵时,才恍然惊觉:这句话本身的含义非常契合我心里想赠予一位学生勉励的话。她——一位山里的孩子,带着未经雕琢的质朴与本真,恰如这句话里藏着的“璞玉”。
2012年,我来到革命老区周鲁烈士的故乡支教。我怀着满腔热血,一头扎进这片红色的土壤,用勤勉的态度默默耕耘,守护教书育人最开始的地方。
初次见到她,是在一个阳光温煦的早晨。六年级体育课堂上,一个将乌黑的头发束成马尾的女孩走进了我的体育课。她体态稍显圆润,笑起来腼腆又恬静,稚嫩的脸庞却掩盖不住那份俏皮和可爱。慢慢地在课堂上,我跟她熟稔起来。她跟我说,一开始跟我交流,内心十分紧张,相处后倒觉得我平易近人。我看着她跑步的样子,那一缕额发随风飞扬,无需刻意张扬的个性,令我印象深刻。
然而时光不语,只一味地日夜兼程。在她初二的那年,课堂上我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向学生抛出哲学领域最经典的“三连问”。一直以来,我也在思索着,且不断总结每个阶段不一样的答案。初二的学生大多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我特意让她来回答这个问题。她大方站起身,静默片刻,不紧不慢地跟我说了这段话:“外面的世界很大,我都没有去看过。您一直想让我们走出大山,去接触拥抱外面的世界。我也不想错过人生每个阶段不一样的体验,但我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守护我的家人”。就像是一段内心深处的独白,一字一句都有自己独到见解、坚守,让我轻易便与之共情。过后,我掏出我的读书笔记赠予她分享。她说,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才喜欢上阅读,乃至后来考到市一中,大学选择师范专业,毕业后回家乡参加教师编制考试,都离不开养成的阅读习惯。
山里出来的孩子,始终保持着率真的本性,对待教育的态度是纯粹的,朴实无华的。
她大学毕业后参加考试,以笔试和面试双第一的成绩被家乡一所小学录取。隔年暑假,我闲暇时与她交谈中问及她:“如今,你成为一名教师。从教一学期结束了,在工作中有没有收获,有没有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她略带俏皮的语气,附带充满教育哲学的比喻跟我说:“自己以前是一匹小马,只要往前跑就是;现在是一匹大马,拉了一群喜欢乱跑的小马。”我隔着手机屏幕也能感受到她嘴角扬起的微笑,同时这段话也在我心中荡起了无数道涟漪。我记得她曾说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我很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定位,也了解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从不找任何理由去推脱教学任务,也不会在完成某件事的时候有懈怠的样子。”这段话让我深有感触:我感受到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手里捧着一颗赤诚之心,在这片被红色浸染的土地上,往最初的梦想疾驰而来。
她跟我说她很享受这个过程。只要站到讲台上,她感受到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渴望。她也在思考,要教会学生什么、要交给学生什么?她需要一个平台去实践,她心里那颗积极向上的心,不畏困难,迫切想得到一个答案。就这样她在秋季学期,报名前往东莞松山湖跟岗学习,为期一年。临近出发,她寻求我的教诲,我一时不知如何答复,便沉默不语。其实这个问题就像读书时一道难解的数学题,解法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最终只有一个结果。最后我于心不忍,还是给她回复了王家卫导演的一个作品视频——《东邪西毒》,里面是欧阳锋的一段内心独白:“以前看见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
今年暑假,她向我分享了去东莞跟岗学习的整个过程。从她口中述说出最平凡无奇的教学日常,我总能感受到她点点滴滴对教育的认知。她选择继续教育,报读华南师范大学的在职研究生,用行动汲取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就是不想跟外面的世界脱轨。作为一名教师,我期望她扎根在教育事业上,用她从山里走出来带着那份质朴和本真,去雕琢每一个像“璞玉”一样的孩子。琢璞现瑜——也是我最想告诉她的:小瑜,我期待的那一天,相信不久便会到来…… (作者单位:榕城区地都镇第五初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