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千年古城焕新颜 文旅融合谱新篇
发布时间: 2025-11-18 来源: 作者: 记者 张夏阳


揭阳古城已成为粤东文旅版图上的 “宝藏之城”。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郑楚藩 摄


夜间的揭阳古城处处都是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英歌舞等非遗项目成为古城文旅金招牌。



保育活化让古城焕发新活力。林碧鸿 摄


  进贤门城楼灯光璀璨,揭阳学宫古韵悠长,铁枝木偶戏婉转传神,潮汕红桃粿香气扑鼻……如今的揭阳古城,步步是景、处处是戏,这座承载千年文脉的古邑,正通过系统性保育活化,成为粤东文旅版图上的 “宝藏之城”。数据显示,2025 年春节假期,揭阳古城吸引游客 84.66 万人次,同比增长 24%;2025 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10 月 1 日至 8 日),全市接待游客达 181.77 万人次,较 2024 年国庆假期增长 10.15%,其中古城(保护范围)吸引游客 77.67 万人次,同比增幅高达 39.37% ,文旅热度持续攀升并屡创新高。


  修旧如旧,文物古迹重焕生机揭阳古城核心区域内,聚集着 4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十处明清建筑,堪称 “活着的宋元县衙博物馆”。近年来,我市坚持 “修旧如旧” 原则,让文物古迹在保护中 “活” 起来。揭阳学宫、丁氏光禄公祠、揭阳城隍庙 3 处国保单位的保护规划通过省级评审,进贤门城楼抢险加固、丁氏光禄公祠全面修缮等工程相继完工,揭阳县署围墙修缮稳步推进。


  在丁氏光禄公祠,工匠们采用传统材料与工艺,历时多年完成修缮,以其为馆址的丁日昌纪念馆开馆试运行,精美的潮汕 “驷马拖车” 建筑格局与丰富的展陈内容,成为古城新晋网红打卡点。揭阳学宫则创新运用多项新技术,升级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展览,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场景,让千年学宫成为传承传统文化与开展红色教育“双平台”,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非遗赋能,文化基因融入旅游“潮汕讲古” 在进贤门城楼定期开讲,“揭阳铁枝木偶戏” 在古榕武庙戏台轮番上演,英歌舞、青狮表演穿梭于古城街巷…… 我市将 30 余项非遗项目与古城空间深度融合,让游客在游览中触摸文化根脉。


  2025 年新春举办的 “龙狮献瑞贺新春” 民俗巡演,集中展示潮剧、潮乐、“行彩桥” 等特色项目,单日最高吸引 20 万人次参与;国庆期间推出 89 项非遗民俗活动,受到多家媒体集中关注;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栏目聚焦报道 “中华战舞” 英歌舞,从台湾载誉归来的揭阳青年英歌队献演城隍庙前广场,单场演出吸引数千观众驻足,成为古城文旅的 “流量密码”。


  2025 年 10 月开放的 “进贤尚礼” 榕城区非遗文创体验馆等一批进驻古城的文旅新场所,在国庆假期迎来客流高峰。馆内一楼红桃粿制作体验区排起长队,二楼 3D 打印古城地标文创热销,三楼 “进贤茶座” 座无虚席。同步联动的老商号 “南华昌”“许盛利” 等重迎宾客,榕城、惠来等县区特色展馆齐聚古城,配合 “喜迎国庆 古城有‘礼’” 主题活动,59 场非遗展演及民俗晚会有序开展,单日最高吸引 20 万人次参与,集章打卡、线上电商等创新举措让非遗文化成为可带走的旅游记忆。


  11月17日,我市成功举行了揭阳古城运营入驻项目签约仪式,22个运营入驻项目成功签约,标志着市直单位赋能揭阳古城运营活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将为古城保育活化注入更强动能,为推动古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业态创新,文旅品牌提质升级我市以 “串珠成链”的 思路整合资源,推出了 “活力古城,多彩揭阳” 三天两夜自驾游等特色线路,串联文物古迹、非遗展演、特色美食等核心要素。针对学生群体打造的 “与古城建筑对话” 研学产品持续走俏;《英歌情》《大潮归来》等大型实景演出,借助光影科技呈现潮汕民俗,今年国庆假期,《英歌情》演出 8 场次吸引观众 7650 人次,《大潮归来》演出 15 场次接待 5400 人次。


  为了加大揭阳文旅宣传推广力度,今年国庆假期前夕,我市文旅部门还联合携程打造了 “古韵新潮 揭阳有约” 攻略专辑,并不断深化与各大新媒体平台合作,节日期间 “揭阳古城” 抖音话题播放量超 1.9 亿次;普宁旅游消费预订单量较去年提升超 100%,揭阳跻身全国机票搜索热度增幅最大城市之一,预约出行需求涨幅全国第 5.为持续增强服务保障能力,今年国庆期间,全市党政机关2814 个车位免费对外开放,2300 人次志愿者提供服务 .更值得关注的是,揭阳成功跻身全国入境深度游热门城市前 20 名,古城作为核心引擎的带动作用全面凸显。


  从文物修缮到非遗活化,从线路打造到业态创新,揭阳古城正在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旅游的深度融合。这座千年古邑,正凭借独特的文化气质与持续的创新活力,让古城保育活化的成果转化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