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仰望郑文海
发布时间: 2018-07-03 来源: 揭阳新闻网 作者: 郑燕涛

  与地都镇枫美村相识,除了因为同字姓、"五百年前是一家人"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与我的家乡下成村同样有着非常浓厚的雨神崇拜观念,以及一系列隆重的崇拜习俗。

  古往今来,人们期盼风调雨顺,对掌管风雨的神灵十分信奉和崇拜。风雨圣者是潮汕地区本土神灵,其原型是宋时登岗孙畔村的孙道者。传说孙道者能施法呼风唤雨,造福乡民。升仙之后,为了报答他的恩泽,百姓建庙塑像,把神童奉为雨神、雨仙。潮汕子民与登岗孙畔乡民有着共同的求雨愿望,因而,很多乡村同样建庙塑像,四时祭祀,当雨神崇拜。

  "营仙爷"是邹堂片乡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每年的正月初十至十八日,邹堂各村(除钱后村外)按照一定次序先后轮流举行。枫美村安排在正月十四、十五日。据《枫美村志》记载,早在明代,风雨圣者就已经被当成邹堂地方的保护神。在古代,人类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低下,对这样一位横空出世的神自然而然地寄予了希望。邹堂人于是超越求雨保民的范畴,把保护邹堂、为邹堂消灾纳福的希望寄托在孙道者身上。这一点至少能从心理上求得一种平衡和慰藉。

  然而,寄托归寄托,精神上有所满足,心理上获得平衡,现实生活上还是要讲求客观实际的。其时,邹堂的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咸田,没有构筑抵御咸水的江堤,更没有完善的排灌系统,所以一直是低产田,碰上干旱,咸度提升,根本没有办法耕种。邹堂人只能"望田兴叹",看老天的眼色吃饭。面对这样的现实、这样的困境,邹堂人是不是就坐等神明来保佑,跪求雨神降雨冲淡咸水,将咸田变成良田呢?

  清朝年间,古枫美出现了一位能使咸田变良田的人。郑文海(号纯笃)是一名县学廪生,善良厚道,善于操持家政,心系乡民生计。面对咸田治理这一难题,郑文海与其他乡民一样心急如焚。乾隆二年(1737),郑文海终于理出头绪,找到了解决难题的办法。他带头捐资,并多方筹资,率领乡民开溪,"内浚深沟,外筑长堤",终于使这片田地免受咸水的浸漫而变为良田,使荒漠变成了绿洲。这一壮举提高了邹堂人拒咸抗旱的能力,改写了古枫美的历史,为古潮汕的农业和水利历史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郑文海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千顷良田、千里粮仓,弥足珍贵的是一种与大自然抗争的勇气和胆识,一种改变环境改变命运的决心和斗志,一种胸怀众生的强烈责任意识和担当。后来,枫美郑氏族人兴建纯笃公祠,纪念先贤郑文海。从建筑的规模和工艺可以看出枫美人对先贤的崇拜和虔诚程度。他们用建筑这种艺术形式把先贤的精神和美德凝固下来,为后人提供有益的精神指向和价值参照,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支撑。

  从人到神,孙道者的事迹因广泛、因符合心理需要而持久;郑文海虽然没有被神化,他的事迹也会因实用、因符合实际需要而持久,焕发独特的生命色彩和光芒。基于此,庠生纯笃公墓和纯笃公祠、郑文海读书处(德邻居)、郑文海故居(栏杆厅)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就名至实归了。

  枫美,因郑文海而美;揭阳,因郑文海而美。

  (编辑:林勇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