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宽宽窄窄的巷子时光
发布时间: 2019-06-18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宽窄巷子呈现了老成都的风土民俗。综 图

  □刘玉新

  一个街区里,有三条平行排列的巷子,每一条巷子的两边都是一个院落挨着一个院落,鱼脊骨的道路,黑灰色的墙砖,小青瓦的窗花,还有城墙上风化斑驳的拴马石,这样的一些符号,这样的一个去处,在中国,只能是成都的宽窄巷子了。

  凡是到访宽窄巷子的人,几乎都有着一点怀旧的情结,我也不例外。这几年外出旅游,看惯了大都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也看多了名山大川、林荫悬泉,有时就想找个古迹看看,找个安静的地方走走,享受享受一时半刻的清闲。

  说到清闲,真还非成都人莫属。听说成都人一把竹椅、一杯清茶就可以打发半天光景,不知是因为成都位于西南过于偏离了繁华的沿海地区,还是因为天府美誉之下的生活确实优胜于别处,宽窄巷子的历史和当下成都人的生活都告诉我们,坊间的一传十,十传百,并不是虚言。

  人说早年的宽巷子是“闲生活”,窄巷子是“慢生活”,都是一副老脸庞,“闲”和“慢”其实都呈现了老成都的风土民俗,只是窄巷子更多些烟火气,酒吧餐厅足以让你消停一个下午,还有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和特色主题店,感受得到时光的停驻,以至于有人把她形容成一条小资最爱的情调延长线。

  真正穿行在宽窄巷子的时候,我又觉得来得不是时候,人太多了,我们同行的5个人如果不时不时地瞄一眼或是打个手势,恐怕几分钟之内就会被别人挤得掉了队,回头找不到人了。

  可挤归挤,看归看。我一边插在人群中,一边偷空往两边瞅,看那些建筑、庭院、园林、架构和配饰,很有意思的是在宽巷子里,很有些名副其实的称谓让我眼前一亮,比如宽居,我就觉得诗意盎然,还比如宽坐,我也觉得浑身突然就舒爽起来,让人很享受。

  巷子两边都是商铺,一家连一家,各种买卖都有,都说成都的小吃有名,一条巷子各式各样的吃货,琳琅满目。自然地,我也不会放过那些从没吃过的小吃,正好眼前玻璃柜里放有一种饼,叫万丝饼,远看起来与我们吃过的饼并没什么差别,但是拿在手上仔细一看才发现,那饼,都是粉丝一根一根环绕着烧烤而成的,闻一下,很香,咬一口,还得防着粉丝儿掉下来,酥酥脆脆的,入口即化。

  我们一边享受着万丝饼一边欣赏着宽宽窄窄的门头、院落、墙砖,匆匆之中,觉得整个巷子里都是浓浓的文化,画画的、写字的、篆刻的,隔几步就有一处,有人围观有人叫好还有人掏腰包。茶馆、西餐、咖啡,随时都可以入座,听一曲时尚的音乐或是看一出变脸的川剧,那一份休闲的意味,不到宽窄巷子是体会不到的。

  从宽巷子到窄巷子,距离不短,好在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不知不觉就穿行过来了,其实,两条巷子宽窄差不多,据说民国初年丈量的人随手记载的时候把宽一些的记成了宽巷子,窄一些的记成了窄巷子,后来也就用做了巷子的名字,有了今天的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本是康熙五十七年平定准噶尔之乱后,选留的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少城的基础上修筑的满城。先只是满蒙八旗人居住,满清没落之后,百姓便可以自由出入,经商弄文,于是形成了各色人等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巷子在蒙语里叫胡同。原先宽巷子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直到民国初年才将胡同改为巷子。今天看这些建筑,正是兼具了川西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的特点,街道在形制上仍看得出来属于北方胡同街巷。沧海桑田,岁月更迭,许多带有北方特点的胡同建筑都坍圮或是毁灭了,而宽窄巷子却保留了下来,成了“千年少城”建筑和百年原真建筑的最后遗存,也成了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在北京,胡同还很多,保存完好的不在少数,什刹海那一带就是,但是在大西南却只有成都的宽窄巷子还能还原当日的胡同风貌,这让我们在川西平原有了一个一睹历史风云变幻的机会。

  当恺庐门头依然高高矗立、德门仁里的院子依然可以宽坐、拴马石依然昂首老墙的时候,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大融合就有了最好的注释,文明永远是经得起沉淀的。


(编辑:孙儿君)